2. 1. 1 P 波时限 心房肌除极时间 ,正常值0. 11s。
2. 1. 2 QRS波群时限 电活动通过心室肌传导与扩布的时间。正常值 0. 06~0. 10s(即 2~3 个小方格) 。心室出现传导异常时QRS波时限增宽。 2. 1. 3 PR间期 P波起点到RS波起点。正常PR间期值0. 12~0. 20s ,相当于 3~5 小格。该间期是心房开始除极和激动在房室结延迟传导的时间。 2. 1. 4 PJ 间期 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的终点(J点) ,是心房除极、房室结传导和心室除极时间,正常 值 ≤0. 26s。
2. 1. 5 QT间期 QRS波起点到T波结束 ,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总时间。由于QT间期长度随心率变化而改变 ,因此,临床应用校正的QT间期(QTc )消除心率的影响 ,正常值< 0. 44s。
2. 1. 6 PP 间期 第1个P波起点到第2个P波的起点 ,该间期代表2次心房除极间隔时间,通过该间期可计算出心房频率。
2. 1. 7 RR间期 第1个QRS波起点到第2个QRS波的起点的长度 ,该间期代表2次心室除极间隔时间, 通过对该间期的计算可得出心室率。 2. 2 心电图记录与测量 为了便于了解心脏电活动,对心电图各波及各间期的测量成为心电图的关键 ,为此 ,心电图记录使用统一标准的心电图纸,其横向(长度)代表时间,用秒(s) 表示 ,纵向(宽)代表振幅高度,用毫伏(mV)表示。心电图纸印有两种正方格,每个大正方格内有5个小方格 ,每个小方格的边长1mm ,时间代表0. 04s ,振幅代表0. 1mV。以此类推 ,大方格为5mm ,代表0. 2s 的时间和0. 5mV 的振幅。横向的5个大格则代表1s (图3) 。测量心电图时 ,根据各波所占有的小格的数量推算出时限和振幅 ,图4中的PR间期长度占4 个小格(0. 04s ×4 = 0. 16s) ,该图的PR间期0. 16s。还可根据描记的P波或QRS波与大方格的比例 ,计算出心率。例如 :计算心室率时 ,每5个大方格出现1次QRS波 , 即RR间期 1. 0s(1000ms) ,心室率 60bpm(次/ 分) 。每4个大格出现1 次QRS波 ,即RR间期0. 8s (800ms) ,心室率75 bpm ,依 次类推。也可以应用公式计算:心率 = 60000(ms)÷RR 间期(ms) 。例如:60000÷800 = 75bpm。
心电图记录时应该注意 : ①为防止肌肉震颤引起心电图伪差 ,病人必须平卧并全身放松 ; ②连接肢体导联电极及导线 ,确定连接正确 ;③做心电图机1mV的标记 ; ④记录6个标准肢体导联心电图 ; ⑤记录6个胸前导联心电图 ; ⑦每个导联记录3个或4个周 期,心律失常时记录时间应适当延长。 3 如何阅读和诊断心电图 3. 1 阅读心电图的方法
3. 1. 1 通读心电图 ,注意记录的心电图是否为12导联心电图 ,如果记录导联不完整可影响心电图的最后诊断。
3. 1. 2 判断各导联连接是否正确 ,最常见的错误是将两上肢导联线连接颠倒 ,使6个肢体导联的心电图图形酷似右位心改变,Ⅰ导联心电图各波(包括P波)倒置 ,但胸前导联却无右位心的特征性改变。
3. 1. 3 观察各导联P波形态、极向、时限和频率是否正常 ,重点为Ⅱ、Ⅲ、avR、avF、V1导联 ,正常时为窦性心律,否则为异位心律。
3. 1. 4 测量QRS波时限、极向和振幅高度 ,这些测量值均在正常范围(0. 06~0. 10s) ,即心电图正常,否则为异常。注意测量QRS波时限应选择12导联中最宽的QRS波测量。
3. 1. 5 测量PR间期长度 ,其短于0. 12s或长于0. 20s均为异常。
3. 1. 6 观察并测量ST段T波 ,ST段压低、抬高超过正常值均为异常。T波低平、倒置也视为不正常。
3. 2 心电图诊断步骤与报告内容 目前对心电图诊断与报告的基本内容按一定顺序进行 ,在阅读和解释心电图时,应就心电图中可看到的所有表现进行分析与描述 ,主要包括 :
3. 2. 1 基本心律 :确定心电图的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 ,还是异位节律 ,并确定心率。
3. 2. 2 传导间期 :测量PR间期、ST 段、QT间期 ,标出具体数值。 3. 2. 3 心电轴::测量QRS波电轴。 3. 2. 4 描述QRS波时限、形态。
3. 2. 5 描述ST段和T波。 总之 ,在阅读、分析心电图时 ,应仔细测量各波及各间期的时限 ,认真分析节律与波形改变的原因 ,才能做出最后正确诊断。
几种常见疾病的典型心电图特征
(一)心房肥大
1、 左房肥大
(1) I、II、Avl导联P波增宽 ? 0.12 s,常呈双峰型,峰距 ? 0.04 s,称为”
二尖瓣型P波”; (2) V1的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Pv1的负向波>0.04 s,深>1.0mm, V1 Ptf 超
过-0.04mm.s.。
2、 右房肥大
(1) P波尖而高耸,振幅 ? 0.25 mV,以II、III、aVF导联最为突出,又称“”;
时间不延长,右房除极时间随有延长,但与左房除极向量的时间相重叠,故两者合起来的总时间并未延长,即P波的宽度并不增加;
(2) P v1 ? 0.15 mV;如P波呈双向,其振幅的算术和 ? 0.20 mV。 3、 双房肥大
(1) P波增宽 ? 0.12 s,振幅 ? 0.25 mV;
(2) V1的P波高大双向,上下振幅都超过正常范围。 (二)心室肥大
1、 左室肥大
(1) 左室高电压的表现:V5或V6的R波>2.5mV,或V5的R波+V1的S波>4.0
mV (男性)或>3. 5mV(女性);Ⅰ导联的R波 >1.5 mV ,aVL的R波>1.2 mV,aVF的R波>2.0 mV或Ⅰ导联R波+ Ⅲ导联R波>2.5mV (2) 额面心电轴左偏,但一般不超过-300;
(3) QRS总时间 > 0.10(一般不超过0.11 s); (4) 并存ST-T改变,ST-T向量与QRS最大向量常呈对向趋势,心电图表现为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同时可伴有S-T段呈
缺血型压低达0.05 mV以上。
2、 右室肥大
(1) V1导联R/S ? 1,V5导联R/S ? 1或S波比正常加深,少数病例可见
V1导联呈QS、qR型(除外心肌梗死); (2) V1的R波+ V5的S波>1.05 mV(重症 > 1.2 mV);aVR导联R/S或R/q>1或R>0.5 mV; (3) 电轴右偏,额面平均电轴 ? 900(重症可 > 1100);
(4) ST-T改变,右胸前导联(V1,V1)T波双向、倒置,S-T压低。 3、 双侧心室肥大
(1) 可能因为两侧心室的综合心电向量互相抵消而呈现大致正常的心电图。 (2) 仅表现为一侧心室肥大而掩盖另一侧心室肥大的存在。
(3) 双侧心室肥大,既表现为右室肥大图形(如:V1导联R波为主,电轴右偏),
又存在左室肥大的某些征象(如:V1导联R/S>1,R波振幅增高等)。 (三)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1、心内膜缺血:若心肌供血不足发生在心内膜下的心肌,则将使这部分心肌的复极时间较正常时更为延长,以至最后的心内膜下心肌复极时,由于没有其它与之相抗衡的心电向
量存在,致使心内膜下的心肌复极显得十分突出,导致出现与QRS主波方向一致的高大T波。例如前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可在心电图的V2导联出现高大T波,而下壁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在心电图的Ⅱ、Ⅲ、aVF导联可同时出现高大的正向T波。
2、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如供血不足发生在心肌的外膜面下层(透壁心肌缺血或透壁心肌梗塞),则可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转为心内复极在先而心外膜复极在后,于是即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向量。例如前壁心外膜下心肌发生缺血时,在心电图的V2导联可间倒置的T波,而下壁心肌发生缺血时,在心电图的Ⅱ、Ⅲ、aVF导联可出现深倒置的T波。 (四)心肌梗塞
1、心肌梗塞的基本图形及发生机理
(1)缺血性T波改变:在心肌供血不足时,首先表现为缺氧。心肌的有氧代谢降低,能量供应减少,细胞内钾离子丢失较多,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特别是3位相延缓,使QT时限延长,T向量背离缺血区,呈对称性T波。若缺血发生于心内膜面,就出现T波倒置,对称,加深,呈冠状T波;在背向梗死的导联,出现高而对称的直立T波。
(2)“损伤型”改变:缺血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程度进一步加重,就会出现“损伤性”图形改变,主要表现位正对梗死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S-T段弓背向上,与直立的T波融合,呈“单向曲线”。
(3)“坏死型”改变:更进一步的缺血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和一系列的修复过程,一般认为由于坏死的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位极化状态和产生动作电流,致在心电各向量的综合中出现综合向量背离梗塞区。出现异常Q波,Q波的时限> 0.04s深度> 1/4R。
2、心肌梗塞的图型演变与分期(早期、急性期、近期、陈旧期)
(1)早期: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很早期(数分钟至数小时)。心室兴奋时间延长和QRS波幅有所增加,S-T段向损伤面斜形升高,T波振幅增加,指向损伤面。此期尚未出现异常Q波,若治疗及时而适宜,有可能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心肌梗死的范围趋于缩小。 (2)急性期:是一个发展过程,在高耸T波开始降低后即可出现异常Q波(包括QS波),S-T段起始部呈弓背向上抬高逐渐下降至基线或接近基线,直立T 波可演变为后支开始(向下)倒置,并逐渐加深。坏死性的Q波、损伤性S-T段抬高和缺血性的T波倒置在此期可同时并存。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持续到数周,是最易发生意外的时期。
(3)新近期: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主要演变是缺血性倒置T波逐渐变浅,直至恢复正常或趋于恒定不变。 (4)陈旧期: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T波不再变化,只留下坏死性Q波持续存在,理论上将持续终生。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性肥大,其范围在数年后有可能缩小,小范围梗死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的很不典型甚至消失。今年来,对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溶栓治疗后,可显著缩短整个疗程,也可不再呈现上述典型的演变过程。
3、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
急性心肌梗死部位的判断根据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根据初始0.03-0.04sQRS向量与梗死区相反方向;S-T向量朝向梗死区;R向量离开梗死区即具有Q波的导联上T波倒置的三种向量改变)出现于某些导联,可作出不同部位的心肌梗死定位:
(1)前间壁:V1、V2、V3; (2)前壁:V2 、V3、 V4;
(3)前侧壁:V5、 V6、Ⅰ、aV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