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会计学原理课后练习 (正版)doc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0 12:33:15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一、某企业为一般纳税企业,200*年12月份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 企业收到外单位投入资本1 000 000元,存入银行。 这项经济业务,使企业所有者权益账户:“实收资本”增加了1000000元。同时,使得资产账户 “银行存款”也增加1000000元,两类账户同时增加。根据记账规则,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100 0000 贷:实收资本 100 0000

2、 企业接受A单位以一台进口设备投资,该设备双方评估确认价值为500 000元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其他单位以固定资产作为资本投入,应记入“实收资本”账户贷方同时,

使得资产账户“银行存款”也增加500 000元,两类账户同时增加。根据记账规则,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00 000 贷:实收资本 500 000

3、 企业因基建工程,向银行借入期限为2年的长期借款500 000元,年利率6%。

这项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因贷款基建工程而增加长期借款500 000元,应计入“长期借款” 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说明在建设中的工程项目增加,应记入“在建工程”账户的借方。根据 “存贷分户”的规定,企业向银行借入贷款,应先转入“银行存款”账户后支用, 其会计分录如下:

(1) 借:银行存款 500 000 贷:长期借款 500 000 (2) 借:在建工程 500 000 贷:银行存款 500 000

倘若在建工程发生的借款费用满足借款费用准则资本化条件的,借记本科目(待摊支出), 贷记“长期借 款”、“应付利息”等科目。 借:在建工程 30000 贷:应付利息 30000

4、 购进原材料一批,其中甲材料5000千克,每千克10元,乙材料1 500千克,每千克20元,, 丙材料2000千克, 每千克10元,开出转帐支票支付货款。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表明甲、乙、丙三种材料的购入价是100000元,应计入

“在途物资”账户的借方,进项增值税额13600元记入“应交税费”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表明货 款以转账支票支付货款。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 在途物资 100000

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17000 贷: 银行存款 117000

5、以银行存款支付上述材料的运杂费共计90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表明因采购甲、乙、丙三种材料而发生的采购费用900元,应记入 “在途物资”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表明这笔采购费用以银行存款支付减少900元, 应计“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在途物资 900 贷:银行存款 900

6、上述材料已经验收入库,按实际成本转帐,分摊运杂费(按重量分摊)。 在途物资成本支出表

金额单位:元 材料名称 甲 乙 重量(千克) 5000 1500 2000 8500 单 价 10 20 10 买 价 50000 30000 20000 100000 运 杂 费 900 900 丙 根据资料,材料的买价可以直接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而运杂费为三种材料共同负担的间接费用,

需要按一定(重量或金额),在三种材料之间进行分配,然后在分摊计入各种材料的采购成本。 具体计算分配方法如下: (1)按重量分摊共同运杂费。 每千克材料应负担的运杂费=

900?0.11(元)

1500?2000?5000甲材料应分摊的运杂费=5000X0.11= 550(元) 乙材料应分摊的运杂费=1500X0.11=165(元)

丙材料应分摊的运杂费=900-550-165=185(元)

(1)借:原材料 甲——550 借:原材料 甲——50000 乙——165 乙——30000 丙——185 丙——20000 贷:在途物资 900 贷:在途物资 100000

甲——550 甲——50000 乙——165 乙——30000 丙——185 丙——20000

7、生产车间为生产A产品,领用甲材料一批3 000千克,每千克10元,乙材料1000千克,每千克20元;

生产B产品领用甲材料1000千克,每千克10元,丙材料1500千克,每千克10.20元,车间一般耗用

甲材料500千克,每千克10元,企业管理部门领用甲材料200千克,每千克1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面一方面减少库存材料82300元,应计入“原材料”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材料

投入生产,增加生产费用82300.其中:用于A、B产品81600元,直接计入产品成本,应记入“生产成本”

借方;车间一般耗用材料5000元,属于间接费用,管理部门耗用材料2000元,属于期间费用,应分别记

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A产品 50000 ----B产品 25300 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2000 贷:原材料 82300 8、计算本月职工工资,其中:生产A产品生产工人工资18 000元;生产B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12 000元;

车间管理人员工资8 000元;企业管理部门人员工资15 00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说明本月份发生应付职工工资53000元,应记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的贷方;

另一方面说明工资费用也增加了53000元。其中:制造A、B产品的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费用,应直接计入

产品成本,记入“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属于间接费用,应计入“制造费用”账户的借方。

厂部管理人员工属于期间费用,

计入“管理费用”的借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A产品 18 000 ——B产品 12 000 制造费用 8 000 管理费用 150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53000

9、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

职工福利费是用于职工医药卫生、集体福利、生活困难补助等方面的支出,属于职工酬薪范围, 一方面要计入费用,另一方面形成一笔应付款项。因此,这笔经济业务要按照工作费用的归属分别记入

“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 账户的借方和记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的贷方。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生产成本 ——A产品 2520 ——B产品 1680 制造费用 1120 管理费用 2100 贷:应付职工薪酬 7420

10、计提本月固定资产折旧费,其中车间固定资产折旧5 000元,企业管理部门固定资产折旧2 000元。

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所磨损的一部分价值,称为固定资产折旧。这部分价值应按照固定资产原始 价值和核定的折旧率,按月计算折旧费用,并计入间接费用或期间费用。因此,这笔经济业务 一方面要反映折旧费用增加,分别记入“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要反映 固定资产折旧增加,记入“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制造费用 5000 管理费用 2000 贷:累计折旧 7000

11、开出现金支票,从银行提取现金3 00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表明一方面使企业增加了3000元现金,应记入“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 另一方面银行存款减少了3000元,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的贷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 3000 贷:银行存款 3000

12、采购员张某出差到天津购买材料,预借差旅费1 80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使得采购员出差的差旅费用增加,应记入“其他应收款”, 另一方面库存现金减少1800元记入“库存现金”账户的贷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张某 1800 贷:库存现金 1800

13、开出转帐支票支付给前欠兴华工厂材料款7 020元,其中材料价款6 000元,增值税款1 02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以转帐支票支付兴华工厂货款减少了7020元。应记入“ 银行存款”

贷方。另一方面还清之前欠兴华工厂的货款应记入“应付账款”的借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1) 借:原材料 6000

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1020 贷:应付账款 ——兴华工厂 7020 (2) 借:应付账款——兴华工厂 7020 贷:银行存款 7020 14、开出转帐支票支付电话费130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开出转账支票支付,使银行存款减少1300元。应记入“银行存款” 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行政管理部门的费用属于管理费用,应计入“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 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管理费用 1300 贷:银行存款 1300

15、采购员张某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1 600元。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采购员张某出差回来报销差旅费1600元,使得行政管理部

门的费用增加,应记入“管理费用”账户的借方,交回多余的差旅费,现金增加200元,应记

入“库存现金”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收回之前因出差,预借差旅费费用,应记入“其他应

收款”账户的贷方。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现金 200 管理费用 1600 贷:其他应收款——张某 1800

17、开出转账支票发放本月各部门人员工资。

这笔经济业务的发生,一方面以转账支票方式发放工资银行存款减少60420元,应记入“银行存款”账户

的贷方;另一方面应付工资也减少了60420元,应记入“应付职工薪酬”账户的借方。其会计分录如

搜索更多关于: 会计学原理课后练习 (正版)doc1 的文档
会计学原理课后练习 (正版)doc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dqf40g1ol97tl37ll4q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