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基本概念
灾害的成因(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
灾害的致灾过程(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
灾害的最终结果与衡量尺度(危害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强调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灾害是指“某一地区,由内部演化或外部作用所造成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构成严重危害,以至超过该地区抗灾能力,进而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的自然—社会现象”。
? 衡量是否成为灾害,仅以灾害强度(几级地震或多大流量的洪峰等)而论是不够的,
必须强调灾害的最终结果,即损害是否超过该地区承受能力,该地区是否丧失其全部或部分功能。
? 灾害井非是单纯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而是自然—社会现象。 ? 灾害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灾难,二是损害。
? 灾难可能来自自然,也可能来自社会,但损害则是针对社会而言,灾害的最根本的
共同点就是对人类与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作用,离开人类社会这一承灾体,就无所谓灾害。
? 因此,兼具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0.3.3灾害的分类体系
? 成因机制:
1.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
——以自然变异为主因造成的危害人类生命、财产、社会功能以及资源环境的事件或现象。 2.人为灾害(technological disaster)
——指由于人的行为失控或不恰当的改变自然的行为,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导致了科技、经济和社会大系统的不协调而引起的灾害。
– 按灾害的发展过程特性:
? 1)突变型:
地震、泥石流
? 2)发展型:
暴雨、台风、洪水
? 3)持续型:
旱涝、洪涝、传染病、生物病灾害
? 4)环境演变型:
沙漠化、水土流失、地面下沉、海面上升、海水入侵 后果:
– 巨灾:死亡10000人以上、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人民币
– 大灾: 1000~ 10000人、 1000万~ 1亿元 – 中灾: 100~ 1000人、 100~ 1000万元 – 小灾: 10~ 100人、 10~ 100万元 – 微灾:死亡< 10人、经济损失< 10万元
1.1 地质灾害—分类 其成因而论,
主要由自然变异导致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 主要由人为作用诱发的地质灾害则称为人为地质灾害。 (2) 就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而言 突发性地质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习惯上的狭义地质灾害; 缓发性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称环境地质灾害。
– 岩土工程事故灾害也属于突发性的。
? (3)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的地理或地貌特征:
– 山地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 平原地质灾害:地面沉降等。
地震一般指地壳的天然震动,同台风、暴雨、洪水、雷电等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是一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
? 地震(地动,地振动)
? 当地下某处岩层突然破裂或因局部岩层塌陷、火山喷发等发出振动,并以波的
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面的颠簸和摇晃,这种地面运动称为地震。
?
? 地震灾害—基本概念 ? ? ? ? ?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或地面上与震源相对应的地方。 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地震后,在地图上把地面震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叫等震线。 (地面上相同烈度点的连接线)
? ?
? 震级与烈度:衡量地震大小的两个尺度
震级: 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来确定的。
? 它与震源释放的能量有关,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就越大。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烈度:
地震烈度是地震对地面及各种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 与震级大小、所在地与震中的距离及岩土性质等有关。 ? 判断烈度大小:
? 根据人的感觉,各种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以及地面裂缝的大小等方面综合考虑来划
分。
?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和联系: ? 震级与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 如果把地震比作一次炸弹爆炸,则炸弹的药量就好比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
程度就好比烈度。
?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然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却有不同的烈度。
1.2 地震灾害—类型
? 根据震中距的大小,地震又可分为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 震中距在100km以内的地震叫地方震;
? 震中距在100km~1000km之间的地震称近震; ? 震中距大于1000km的地震称远震。 按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以内,约占地震总数的70%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以内,约占地震总数的25%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km以上,约占地震总数的5%
– 世界上大多数的地震是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5~20km之间。目前记录到
的最深震源为720km。
– 对于同样大小的地震:
– 当震源较浅时,波及的范围较小,破坏程度较大。
– 当震源深度较大时,波及范围较大,而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 由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通过长距离的传播时,其中的大部分能量将被岩层所吸收。 深度超过100km的地震在地面一般不会引起灾害。
?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诱发地震和天然地震两类。
? 诱发地震是由于人工爆破、矿山开采、水库储水、深井注水等原因所引发的地震。 ? 这种地震强度一般比较小,影响范围也相对较少。 ? 天然地震
? 天然地震又可以分为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
? 火山地震是由于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冲击地面引起的地震。
? 通常按照其成因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3种主要类型,此外还有
水库地震、爆炸地震、 油田注水地震等类型。
1.2 地震灾害—应急
? 应急的根本目的:
? ①在临震前采取尽可能有效的措施,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保护重要设施(如生命线
系统)不受或少受损失;
? ②在灾害发生后尽可能迅速、有效地开展救援活动并采取措施减少和防止灾害的扩
大,迅速地恢复社会秩序。 ? 做好下列工作:
? 有强有力的组织和领导机构;
? 有这些组织和领导机构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
? 有在地震灾害突发财能够按照明确的职责分工,及时、有效地组织实施应急预案的
队伍;
? 有灾区全体人民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种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叫做滑坡。
? 、滑坡要素
– 滑坡体:整个滑动部分
– 滑坡壁:滑坡体后缘与不动体脱离后暴露在外面的部分 – 滑动面:滑坡体沿相对不动体下滑的分界面 – 滑坡床:滑体滑动时依附的下伏不动体 – 滑坡舌:前缘形如舌的突出部分
– 滑坡裂缝:活动时在滑体及其边缘产生的一系列裂缝
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
? 外在因素(外部环境条件和人为作用)
– 自然原因
? 降雨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 地震、强烈的震动使岩土体结构、地下水发生变化和增加下滑力。
– 人为原因
? 蓄水排水
? 堆填加载 ? 破坏植被 ? 工程活动
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
– 1)从斜坡坡度看,崩塌面坡度常大于50°,而滑坡面则常小于50°。 – 2)从运动本质上看,崩塌属于倾倒、坠落,而滑坡则属于剪切滑动。 –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
? 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
4)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
5)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
泥石流 在沟谷中、坡面上平时因风化、岩崩等堆积的大量固体物质----在暴雨、水库决口等产生的洪水作用下------固液两种物质共同运动产生的特殊洪流。
? 气象灾害:
? 大气变化产生的各种天气现象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
直接或间接的损失。
热带气旋
? 热带气旋灾害是我国夏季经常发生的一种气象灾害,也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热带气旋的概念
? 热带气旋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伴有狂风暴雨的空气涡旋,在北半球作逆时
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 热带气旋的特点
? (1)热带气旋灾害的严重性。 (2)热带气旋灾害的季节性。
? (3)热带气旋灾害的地域性。
? (4)热带气旋灾害的年际变化--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