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粒子到宇宙及力学知识点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21:12: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07.1走进分子世界知识点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①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_分子_)组成的,分子间有(_空隙_);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_永不停息_)地做(_无规则_)运动; ③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_引_)力和(_斥_)力。

2.能保持物质(_化学性质_)的(_最小_)微粒称为(_分子_)

3.分子很(_小_),若把分子看成球型,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_10-10_)m,即(_0.1_)nm 4.分子间有空隙的实例:

①水与酒精混合后总体积(_小于_)混合前水与酒精总体积。 ②100mL酒精和100mL水的混合物(_小于_)200mL。

③将机油装入一个筒壁很厚且坚固的钢筒中然后施加2万个标准大气压的高压,结果发现

钢筒“出汗了”,也就是说机油从钢筒中渗透出来了,这说明了(_固体分子之间存在空隙_)

④充足气的气球扎紧,几天后会变小,这说明了(_分子间存在空隙,分子_)

5.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_无规则_)运动;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_剧烈_) 6.(_一切_)物体的分子都在(_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_)的运动。 ①扩散:(_不同_)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溶液和水等都属于(_扩散_)现象

③扩散现象说明:A(_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_);B(_分子之间有间隙_)。 ④二氧化氮扩散实验中将二氧化氮放在下面的目的是:(_防止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被误认

为是重力作用的结果_)。实验现象:(_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_);结论:(_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_)。

⑤气体、液体、固体均(_能_)发生扩散现象。扩散速度与(_温度_)有关。 ⑥分子的运动不是外在原因导致的,而是分子本身的一种性质。 ⑦细菌的运动、尘土的飞扬、布朗运动(_不是_)分子运动。

⑧肉眼能看到的微粒(如尘埃、PM2.5)不是分子,它们的运动(不是)分子运动。 7.分子在运动的实例

固体分子:樟脑变小(_升华现象_); 液体分子:水蒸发(_汽化现象_); 气体分子:闻到各种气味

8.温度越高,扩散过程就越快,这说明(_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_)。 9.放久的煤炭墙角,黑色的炭会进入墙壁中,说明(_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_) 10.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_吸引_)力和(_排斥_)力,引力和斥力是(_同时_)存在的。 若分子间的距离为d,分子间平衡距离为r ①d=r,引力(_=_)斥力。

②d<r时,引力(_<_)斥力,(_斥_)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_>_)斥力,(_引_)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⑤气体体积易压缩说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一般(_不能_)作为分子间有间隙的实例。 11.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_斥_)力起主要作用。

12.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是因为分子之间(_引_)力起主要作用。 13.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_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_)。

14.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的斥力(_大于_)引力,表现为(_斥_)力。 15.固体很难拉长时,分子间的引力(_大于_)斥力,表现为(_引_)力。

16.分子间有吸引力的实例:①铅块挤压吸引;②拉断铁丝比棉线难;③两滴水银靠近会自

动结合成一滴;金属圈上的肥皂泡膜……;玻璃板与水面接触时向上拉…… 17.分子间有排斥力的实例: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气体不能被无限的压缩。

18.用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来解释固、液、气的性质

(1)固体物质中,分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_10-10_)m,它们有规律的排在一起,绝大多数

的分子的运动情况只能(_在固定位置的附近_)振动,排列十分紧密有规则,分子的作用力(_很大_),特征是有一定的(_体积和形状_),但(_不具有_)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间的距离比固体分子间的距离(_大_),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液体分

子可以(_在一定距离内自由_)移动,分子的作用力(_较大_),特征是有一定的(_体积_),无一定的(_形状_),(_具有_)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间的距离(_很大_),气体分子(_能自由地在空间到处_)运动,并充

满它所能到达的全部空间,容易被压缩,分子的作用力(_很小_),分子极度散乱,特征是没有一定(_体积和形状_),(_具有_)流动性。 19.纳米技术

(1)纳米是(_长度_)的单位。1nm=(_10-9_)m。

(2)纳米材料是指由1~50nm的颗粒经特殊制备所得到的材料。

(3)纳米材料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能,如:(_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吸收电磁波_)。 海绵有宏观空隙,肉眼就能见到。而且手压时也能见到这些空隙变形、缩小。如果“手”劲

足够大,至少能把海绵压到密实的程度。之后如果持续加压,并且仍然能看到海绵缩小。是海绵里有空隙,但这不代表分子间有空隙,体积变小是因为你手捏时海绵里的空气跑出来了而不是分子被压缩了。

07.2静电现象知识点

1.经(_摩擦过_)的物体能够(_吸引轻小_)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 2.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 3.带了电荷的物体叫做(_带电体_)

4.导电性差的物体叫做(_绝缘体_);导电性强的物体叫做(_导体_);导电性介于导体和

绝缘体之间的叫做(_半导体_)。

5.带电体具有(_吸引轻小物体_)的性质; 电荷的基本性质是(_能够吸引轻小物体_)

6.使物体带电的方法:①(_摩擦起电_);②(_接触带电_);③(_感应带电_) 7.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_摩擦起电_)。

8.摩擦起电的原因:(_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_)

9.摩擦起电的实质:(_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_)。 10.摩擦起电的能量转化:(_机械_)能转化为(_电_)能

11.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和带电体接触而带了电,叫做(_接触带电_)。

12.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叫做(_感应带电_)。 13.自然界中只有(_两_)种电荷。分别为(_正_)电荷和(_负_)电荷 用(_丝绸_)摩擦过的(_玻璃棒_)所带的电荷称为(_正电荷_)。 用(_毛皮_)摩擦过的(_橡胶棒_)所带的电荷称为(_负电荷_)。

14.电荷简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_排斥_),异种电荷相互(_吸引_)。 15.静电现象:雷电、梳头发头发会吸附在梳子上、

16.静电现象应用:①静电除尘②静电植绒③静电复印印刷技术④静电喷涂⑤静电纺纱 17.静电现象防护:可燃物防静电放电

18.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19.验电器的作用:(_检验物体是否带电_)。 20.验电器的原理:(_同种电荷相互排斥_)。

21.中和:放在一起的(_等_)量(_异_)种电荷(_完全_)抵消的现象。

①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

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

②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

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

22.验电器带电是一种接触带电的现象。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验电器带电。 23.带电物体吸引现象可能:①(_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_);②(_异种电荷互相吸引_)。 2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将物体靠近不带电的轻小物体。若能吸引,表明物体带电;若不能吸引,表明物体不带电。 ②用一个带电体靠近物体,若出现排斥现象,表明物体带电;若相吸,则不能说一定带电。 ③将物体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若箔片张开,表明物体带电;若箔片不动,表明物

体不带电。

07.3探索更小的微粒知识点

1.分子是(_原子_)组成的。

2.由不同原子构成称为(_化合物_)分子;由相同原子构成称为(_单质_)分子. 3.(_汤姆生_)发现了电子,揭示了(_原子是有结构的_)或(_原子是可再分_);

4.原子是由带(_正_)电的(_原子核_)和带(_负_)电的(_核外电子_)组成的,原子核

是由(_质子_)和(_中子_)组成的。

5.1911年(_卢瑟福_)建立了类似行星绕日的原子(_核式结构_)模型。 6.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观点:

①原子是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的;

②原子核位于中心,电子绕核高速运动; ③原子核很小,电子更小

④类似:行星绕日的太阳系结构

7.(_加速器_)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8.一般物体不带电的原因:原子核带的(_正_)电荷与核外电子带的(_负_)电荷在数量上

(_相等_);所以,原子呈(_电中性_),由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_电中性_)。 9.原子核对电子有束缚能力,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_不同_)。不同物质组

成的不同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_弱_),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就会因缺少电子而带(_正_)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会因为有多余的电子而带(_等量_)的(_负_)电。

10.摩擦起电的实质是:摩擦起电不是(_创造或产生了电荷_),而是(_电荷发生了转移,电

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_)

11.失去电子的物体带(_正_)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_负_)电;

12.物体带正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一部分原子(_失去_)了电子,即缺少电子 物体带负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一部分原子(_得到_)了电子,即多余电子。 13.摩擦起电、接触起电、电中和都是电子的转移。

14.原子核有(_质子_)和(_中子_)构成;原子与中子由(_夸克_)构成。

15.微粒的带电性:分子(_不带_)电;原子(_不带_)电;原子核(_带正_)电,电子(_

带负_)电;质子(_带正_)电,中子(_不带_)电。

16.不带电的微粒有(_分子、原子、中子_);带正电的微粒有(_原子核、质子_);带负电

的微粒有(_电子_);

1897年,(_汤姆生_)发现(_电子_);

1911年,(_卢瑟福_)提出(_原子核式结构模型_)

力学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

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且共线,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顺序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

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①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弹簧测力计。②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

外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就越长 2.弹力

(1)弹性形变: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形变。(反之

叫做范性形变或塑性形变)

(2)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 产生弹力的两个条件:1.接触 2.形变(挤压)

(3)弹力包括:拉力,压力,支持力(在某些情况下,物体受到挤压或拉伸都会产生形变,

但形变程度不明显,难以被观察到) 3.重力

(1)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只有一个施力

物体: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或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2)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为

9.8N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区别于垂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

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不规则的物体重心用悬挂法获得。 也存在物体的重心并不在物体身上,例:透明胶卷

若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举例:1.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2.谁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3.

液体和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4.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

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

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运动趋势:可以假设该摩擦力不存在的情况下,物体运动方向就是运动趋势方向)

(3)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4)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很多。 (5)滑动摩擦力

①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注解:由于摩擦力无法直接测得,因此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做

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就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

②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

糙程度有关。

5.应用:(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使接触面

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搜索更多关于: 从粒子到宇宙及力学知识点 的文档
从粒子到宇宙及力学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e4ia38mci0zdc523xwm17c19373fh00gru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