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进与整体优化探究
本文以计量经济学授课对象为普通工科院校经济
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总结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和同行交流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提出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提出了相应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教育部确立的经济类本科教学8门核心课程之一。经济类教师和学生已普遍认识到开设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但是该课程涉及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讲授难度较大,学生在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和把握上普遍感到困难,尤其是对普通工科院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来讲这种现象更为突出。原因在于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学生一部分是文科生源,另一部分是理科生源,多个班级合班上课,由于学生之间的数理基础差异较大,导致上课效果差强人意。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很多教师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角度,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做了有益的探索。李子奈(2010)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上没有体现出经济学科特点,应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数据的分析作为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也被许多教师认识到。李芝倩(2010)提出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应
该以应用为导向,在基本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注重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张长青(2009)认识到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等问题,忽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议应建立具有符合专业特色的案例库,使课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理衔接。也有的学者比较了国内外计量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如谭砚文等(2011)对比分析了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发现美国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衔接紧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教学理念、课程设置都明显落后。
这些学者与教师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改善所做的有益探索对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无疑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但在针对授课对象为工科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怎样才能对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具有较高的保持率并把所学计量模型有效迁移到实际经济情境中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我们根据多年的计量经济学教学经验,对普通工科院校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优化问题尝试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一、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对先修课程知识有效迁移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有机结合的一门经济学课程,其先修课程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高数和线性代数等课程。尽管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给本科生都开设过这些课程,但大部分学生不能把这些课程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迁移到计量经济学课程学习上来。根据我们对该门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这种知识的有效迁移并不成功,表现在教师在讲解计量经济学课程时涉及到的有关先修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思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此的反应经常不是忘记就是模糊不清。例如在讲解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参数估计时要用到线性代数矩阵运算知识,教师认为学生已经先修过这部分内容,于是便把这些知识点直接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对模型进行推演讲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常常对矩阵的秩、逆运算等概念和公式理解不到位,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到困惑茫然。这种学生在先修课程结束后对已获知识的低保持率无疑对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与计量经济学课程性质之间的矛盾
计量经济学课程从课程性质来看既是一门理论课程更是一门实践课程,“干中学”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要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和把握这门课程,不仅要有一
定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基础,去学习和尝试使用基本数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模型去理解、思考经济问题;而且还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也就是学生必须要针对具体现实的经济问题,按照科学的步骤和程序,学会在相关网站上查找、收集和处理数据,使用计量经济学相关的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和课程设计。这种既强调学生要学会运用基本理论工具分析经济问题,又强调实际动手处理数据、建立模型和用计量软件来完成教科书上的习题和例题的能力与当前多数学生在考试前两周突击背书的学习和考试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学生还是沿袭背题背书的模式来学习计量经济学课程不仅得不到理想的考试成绩,而且还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无所适从、焦虑厌学的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及时纠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和端正学习态度,那么将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采用的教材难度与学生对知识点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
教材内容难度适中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把握和接受程度。目前国内综合性院校和财经院校普遍采用的计量经济学教材对于以工科为背景的普通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知识难度较大,尽管教材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部分进行删节和微调,但是学生还是对教材内容中多处以矩阵推导与运算为核心的计量模型参数估计与检验内容的学习感到普遍吃力,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材本身产生
畏难心理。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大学一二年级所学过的线性代数、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点的低保持率和迁移率,使得学生一开始对计量经济学关键知识点的接受和把握程度较差,随着教师课堂讲授知识点的增多,内容不断的日积月累,使得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产生畏难,甚至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教学内容安排上要做到科学合理
科学合理是指教学内容安排既要符合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要符合授课学生实际知识基础,要做到讲解的教学内容针对授课学生更加明确有效。尽管不同的院校对《计量经济学》学时安排不同,但基本上都在48学时到64学时之间。如果安排在48学时,由于课时的限制,我们一般给学生讲到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一章。但是通过实际授课和参加各种教学交流研讨会,我们认识到要讲解“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这一章的重要性。这一章主要包含的内容有: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类型设定、总体回归模型设定、应用模型函数关系的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中变量性质设定,这些内容对于学生较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