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词组,这也就造成了不合语法的情况,只不过由于“针对”后面的成分较长,所以不容易看出来,或者说也就容易出现这一类错误。正确的说法应在“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登,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增加或建立了石油储备”后面加上“的情况”一类词语。当然这句话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的情况)”,因而“美国、印度等国家已经怎么样”,“我国也必须怎么样”。但即使如此,“针对”后面同样不能是小句形式,这句话也还是有语病的。D句的毛病是“搭配不当”。“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不通,应改为“平均年龄仅20岁的年轻人的作品”。这一句由于前面比较长,可能会干扰对这一错误之处做出判断。
考试后有一些老师和考生提出A句“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似乎也是错误的说法。理由是“不止”后面只能加名词成分,不能加动词性成分。对此也稍微做些分析和解释。
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汉语中“不止”后面并不是不能加动词性成分。如《现代汉语词典》举的例子就是“类似情况不止依次发生”,“发生”就是动词性成分。《现代汉语八百词》归纳“不止”用法中包括“不止+小句”(班里不止我一个人会画画儿),实际上也就是“不止”可以加动词性语句的用法。实际的语料中也可以发现大量“不止+动词性成分”的用例,比如“我每天不止画一幅画儿”,“XXX仅在北京就不止有五套房”。其实,“不止”用法最主要的要求并不在于“不止”后面带名词性成分还是带动词性成分,而是要求在“不止”后面必须出现表示“数量”或“范围”的词语,所以上面两本词典中才都说“不止”具有“超出某个数目和范围”的意思。试题中“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恰恰是符合这个要求的(后面有“一个”),因此不能看作是病句。
其次还必须说明,“不止”结构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一是“不止”结构变化灵活。如上面例子“我每天不止画一幅画儿”,“XXX仅在北京就不止有五套房”,好像也可以说成情况都只能说明这种结构的形式可以变化,不能说哪一句是病句。二是“不止”和“不只(不但、不仅)”容易混淆。不过二者的区别也不是能不能带动词性成分,而主要在于使用不同的词语后句子的表义重点有区别,即“不只”强调动作行为,“不止”强调数量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单独看“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这句话中“不止”和“不只”似乎可以换用,但很清楚如果用“不只”,意思“不但有文学社团”(“文学社团”要重读),如果用“不止”,意思是“不止有一个”(“一个”重要读)。由于试题中下文接着说“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这显然就突出了后一个意义,而且此处的“不止”绝不能换成“不只”(不但、不仅)。正因为如此,试题中的这句话也不能看作是病句。
2、( 2003全国高考 6 )B。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此外,传统新闻标题要求使用标准语言,一般不使用口语,但是新闻标题近些年来形式更为自由,口语也大量出现在新闻标题中。此题题型较新,但是此题只在歧义上做文章,和传统改病句有很大相似之处,忽视了新闻标题的其他特点,这是本题的一大遗憾。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要保留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C项看不上既有“瞧不起”之意,又有“收看失败,看不到”之意;D项警方表示不满的对象既可以是对报案人表示不满,也可以是对围观者表示不满。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辨析病句的能力。C句后两个分句有“从而”一词相联,“从而”是一连词,上文表原因、方法,下文表结果、目的。结合语境,长期冲突并没有使耶路撒冷失去迷人的魅力,由此并不能得出“使旅游者望而却步”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最后一分句漏掉了否定词“没有”,应在“使”前加上。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能否辨析不通顺语句的能力。A项中“人类已经进入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成”成分残缺,“进入”缺少宾语,应在短语后加“时期”“时代”之类表时间的词语。语序也
不太恰当,应接2、3分句位置对调一下,否则4分句主语也不太明确。B项中“进行的再创作”与上下不搭配,需该为动词性短语,去掉其的“的”字,或改“的”为“了”;节目分类也欠当。C项中“以及精简包括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等”句式杂糅,可改为“精简电力公司、铁路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 5、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语病的判断能力。C项中第二分句残缺,应为“完成了??的工作”。 6、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本题的正确选项A项。A项中位于“提高和造就”与宾语“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不搭配,提高应与“水平”搭配。属于动宾不搭配。 7、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是句式杂糅,“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应改为“关键的问题是知识”。C项“日前”是“几天前”的意思。例:日前他曾来过一次,而不能理解成“这天之前”,所以“日前”与“正在”矛盾。D项搭配不当,“加快”不能搭配“规模”。 8、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语病判别能力,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句”,答案为B。B句中“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是补说,突出了“学识和人品”,无逻辑毛病。A中“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是个杂糅句,要么就说“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要么就说“是党风不正在作怪”。C项缩句后成了“巨著??离开了我们”,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错误。D项成分残缺。说“展出的有??冰雕艺术品”是对的,可说“展出的有??神话和童话故事”就搭配不当了。应在“故事”之后补出“的图片”之类的文字。D句较长,有些考生可能只是从字面上看到“冰雕艺术品”和“神话和童话故事”的并列,却忽视了“展出的”这个“的字结构”的管辖范围。故干扰颇大。 9、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错误是搭配不当。此句强调的中心是“学员”,到“还有来清华大学等??科技工作者”就可以了。如果加上“也参加了学习”,则句子成分赘余,全句不搭配。B项中“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有毛病,“报刊”中含有“杂志”,重复,不合逻辑。后面“一切出版物”又与前边“报刊、杂志”交叉,好象“报刊、杂志”不是“出版物”,也属不合逻辑的范畴。D项前两句是正确的,主语是“这家工厂”,而第三分句“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的 主语应是“该厂的产品”,而非“这家工厂”。修改的话,应把第四分句的“产品”提到第三分句前。 10、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A项缺主语,应把 “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中的“由于”去掉。B项表述正确。C项分类不统一,“图片”应包括“宣传画”,属不合逻辑。D项不搭配,应当是“全厂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终于超额完成了全年的生产指标”。
11、答案:本产品根据玻璃导磁原理制造。随着城乡高楼大厦逐年增多(或“在城乡高楼大厦逐年增多的今天”),普遍存在着擦玻璃难和窗外擦玻璃危险等问题。为此,本公司特向用户推荐这一理想产品。
或:随着城乡高楼大厦逐年增多,普遍存在着擦玻璃难和窗外擦玻璃危险等问题,为此,本公司根据玻璃导磁原理制造了擦玻璃器,特向用户推荐。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本段话有的不完整,有的因果颠倒。应认真分析作答。 12、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病语辨析能力。正确选项是C项,口语化很浓,容易被误认为有错。A项是搭配不当,“官兵”可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那么“消防车”难道也可以放弃休假,坚守岗位?
B项中错在“所”字上,应当去掉“所”字,为“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加上“所”字不当,因为“所”有“的”的意思,就成了“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一是“广大消费者”不能修饰“欢迎”,二是“深受”这个动作后边要带动词或主谓词组。类似“值得”“值得重视”“值得广大教师重视”,中间加“的”字就错了。这种情况在1997年全国高考题中出现过,原句是“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所重视”,这都是错误的,去掉“的”与“所”就正确了。D项应把“关于”改为“对于”。区别如下:1表示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如:关于织女星,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如:对于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分析。兼有两种情况的,可以用“对于”也可用“关于”。如:关于(对于)订立公约,大家都很赞成。2“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单独作文章的题目。如:关于人生观/关于杂文。用“对于”组成的介词结构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词组,才能作题目。如:对于百花齐放政策的认识。D句中应用“对于”,因为是指出对象。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病句辨析。A中“最后一天”跟“截止日期”重复,应删除其一。B中误用否定词“否认”,使表达的意思相反,可改为“说”。C中“令人威慑”不合语法,可将“威慑”该改为“畏惧”。 14、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修改病句。A、1“推广”缺少宾语,应是“推广??喂猪技术”。2“饲养员技术培训班”不通。应是“饲养技术培训班”。如“烹饪技术培训班”“家电维修技术培训班”等。B、“并没有消沉”与“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应是递进关系,显然,因用错了连词“而是”造成了错误。可将“而是”换成“而且”“并且”。D、“分外活跃而健谈多了”,是而于表程度的状语和补语连用而出现错误。可将“分外”与“多”删除一个。
15、答案:1、到会的15名与会者①就共青团员??的问题②当说话做事③提高??意识④不把这一点重视好??提倡⑸;⑹对不尽人意??⑺
2①15名与会者(或“到会的15名团干部”)②就共青团如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的问题③说话做事前④加强团员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识⑸不重视这一点⑹将分号改为逗号⑺不尽如人意
解析:①语言重复,可将“到会的”删掉,或将“与会者”改为“团干部”。②句中成分残缺,应在“建设”后加“做贡献”或将“为”改为“在”,将“的问题”改为“中”。③“当??前”不合语法,可将“当”删掉,或将“当”改为“在”。④“提高??意识”不搭配,把“提高”改为“加强”或把“意识”改为“认识”,并在“团员”后加“在”。⑸“把??重视”不合语法习惯,可改为“不重视这一点”或“对这一点不加以重视”。⑹分号前后两个句子关联紧密,应将分号改为逗号(或在“??的事”和“??地方”后分别加上逗号)。⑺“不尽人意”不合语法,应改为“不尽如人意”。 16、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A这个长句附加成分较多,运用减缩法,句子的主干是“??单位,有??义务”,没有语病。在看看附加成分,句意也明确。B项中“能不能”是说“能”与“不能”两个方面,而下边的文字只说了一面,失去照应。C项中“普遍感到非常气愤”的应是“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而原句则为“护林员揭发问题”,显然“气愤”的对象出现错误。这是由于句中“问题”的定语表达不清楚造成的。如果在“护林员揭发”的后面加上一个“的”字,表意就明确了。D项中“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的对象是“事件”,谓语与宾语不能一一搭配,如“教育事件”几不通。如果改为“对??极少数人”“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就没有错误了。
18、答案:1、②③⑻⑸2、②在“办起”和“三所”中间加“的”③把句中的两个逗号改为
顿号⑸把“新闻界”改为“新闻单位”⑻把“某些”改为“其他”“别的”。
解析:②在“办起”和“三所”中间“的”。这是因为原句“办起??之一”在语法上有毛病。加“的”之后,让“办起”作定语,这个分句便可减缩为“我校是??之一”就通顺了。③把句中的两个逗号改为顿号。因为“教学楼”和“图书馆”是“有”的并列宾语,所以应使用顿号。⑸把“新闻界”改为“新闻单位”。因为“新闻界”诗歌大概念,不能用“家”来限制。⑻把“某些”与这个概念的外延不等,所以要将“某些”改为“其他”“其余”“别的”“剩下的”等词语。 18、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识别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属谓宾搭配不当。不能说“安排了”“应注意的问题”;B想中“研制”“开发”与“新工艺”“新技术”不能一一搭配;D项的问题是,“无法演奏”“无法演唱”是古代的事还是今天的事?假如是今天的事,全句开首的时间状语是“在古代”,后面没有“今天”等字样出现,时间不明确;如果说是古代的事,就更不合情合理,当时就无法演奏、演唱,怎么能算是音乐作品? 19、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辩识病句的能力。A项中“15日前去汇报”有歧义。可读成“15日/前去汇报”“15日前/去汇报”。前者“15日”是规定汇报的时间为当天,后者的意思是“汇报的时间不能超过15日”。B项自相矛盾,此句原意是睡前应避免“恼怒”“饱食”“卧处当风”。句中用“忌”,是对三种情况的否定,后面接着用“不可”,又否定了一次,“否定之否定”为肯定,意思正好与原意相反,因此“忌”与“不可”应去掉一个。C项搭配不当,前面“从理论和政策上”与后面“深刻的说明和详细的规定”才搭配,原句很显然照应不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