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关注教师的教学 D.关注课程的实施 【答案】D。
解析:教育改课的核心是课程改革,重点是关注课程的实施。 57.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是( )。 A.合作学习B.自主学习C.接受性学习D.探究性学习 【答案】ABD。
58.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方面的方法措施有( )。 A.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
B.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获得体验
C.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D.尊重学生个性差异,进行针对性教学 【答案】BCD。
59. 现代的教学观倡导教师是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 【答案】×。
解析: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0.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 【答案】×。
解析: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社会性、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61.下列中哪一项是基本的情绪分类?( )
1 / 44
A.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B.快乐、悲哀、愤怒、嫉妒 C.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D.快乐、悲哀、愤怒、惭愧 【答案】A。
解析:关于情绪的类别,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62.伟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多次,明知没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于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 )。 A.强迫症B.焦虑症 C.抑郁症D.恐怖症 【答案】A。
解析: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伟斌虽然明知道自己ID想法没必要却无法控制,是典型的强迫观念。
63.小红怀疑同伴小刚偷了她新买的油画棒,并报告了老师,老师便要搜查小刚的衣服口袋,小刚拒绝被搜查。该老师的做法( )。 A.错误,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小刚 B.错误,应搜查所有学生的口袋 C.错误,应避免当众对小刚搜查 D.错误,应该通知家长之后再搜 【答案】A。
1 / 44
解析:老师没有权利搜查学生,题干中的老师的做法是错误的,没有尊重信任学生。
64.李老师一个学期对父亲是副乡长的小壮家访了8次,却从未对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小龙家访过。李老师的做法( )。A .符合主动联系家长的要求 B.有违平等待生的要求 C.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要求 D.有违严慈相济的要求 【答案】B。
解析:李老师没有对有的学生家访多次,而对另一些学生却从来没有家访,没有平等对待学生。
65.某同学既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耽误时间,影响自己的学习。这是动机斗争类型中的( )
A.双趋冲突B.双避冲突C.趋避冲突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C。
解析:趋避冲突是指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题干中某同学想当班干部,班干部对他的吸引力;但他怕耽误时间,这是当班干部对他的排斥力,因此这是趋避冲突。
66.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认为:“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因为不管从哪方面,我们个人的一切发展都依赖于社会。”教育目的上的这种主张是一张比较典型的( )。
1 / 44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 C.个人本位论D.社会本位论 【答案】D。
解析: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67.“山笑水笑人欢笑”体现的情绪状态是( )。 A.应激B.心境C.激情D.高兴 【答案】B。
解析:“山笑水笑人欢笑”指人长期保持着一种愉快的心境,这与心境的持久性是一致的,体现的是心境的情绪状态。 68.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B.政治对教育制约作用 C.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D.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答案】C。
解析: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总体资本可以分为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说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69.由于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是( )。
A.焦虑B.强迫症C.压力D.条件反射
1 / 44
【答案】C。
解析:压力指由于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
70.中学生的( )思维占主要地位。 A.直观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 C.逻辑抽象思维D.创造性思维 【答案】C。
7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基础是( ),关键是( )。
A.知 情B.情 意C.意 行D.知 行 【答案】D。
解析:学生的思想品德由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知是基础,情是催化剂,意是调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是关键。
72.在德育过程中,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一般称为( )。
A.道德情感B.道德意志 C.道德观念D.道德行为 【答案】B。
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
1 / 4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