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学生选择课程,必然会打破行政为主的授课方式,出现行政班、教学班并行
的情况。多数必修课一般按照行政班安排课程;选修课则应当根据学生选择情况组织教学班,允许学生跨班或跨年级上课。
在学生选择选修科目和模块之前,学校应当向学生公布教学班的班额控制数。如果某些科目或模块选择的人数偏少,学校难以安排,可以动员指导学生重新进行选择。教学班的班额控制数,一般以学校班级平均生额为依据,但每班不要超过64人。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由学校自己开发和实施。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每学年安排一周(原则上高一安排国防教育)。社区服务建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小组,学校要认真组织、检查,并争取社区和家长的配合。学校应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尤其要重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机整合。
(四)安排教学工作
教学班与行政班并行后的教学安排,要求教师能够岗位明确,也要求班主任与教学班任课教师能够经常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应当侧重在组织、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程安排教师指导,尽量考虑教师的专业和特长。
由于新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学校应当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多学科教师合作开设同一选修课,还可以外聘教师或者请大学老师开设一些专题讲座。坚持教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在职教师不经过培训不能上岗。 (五)安排教学场所
教学班编排有可能会使班级数有所增加,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校内各种场所的作用。技术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的学习活动场所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 四、课程实施 (一)课程建设 6 / 8
学校课程建设,包括制定科学的计划,执行国家必修课程,指导学生选择选修Ⅰ课
程,开发和实施选择选修Ⅱ课程等。学校应当建立包括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参与的学校课程建设机制,共同确定学校课程目标、进行课程实施准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修Ⅱ课程主要依靠学校和教师开发,因此,应当重视课程开发,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重视教学改革,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课程的先进性、有效性。要注重课程管理,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二)课堂教学
高中课程应反映科学发展趋势,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原则,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科学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经验;强调掌握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精神、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不同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
因此,教师要切实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探索教师与学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全程管理,抓好上课、备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考查与考试等各个环节,引导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手段和学习工具。 (三)课程资源
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和不断改善校内现有课程资源。要从符合高中新课程需要的角度,优化资源配置,配备和添置必需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教学软件以及各种教学设施和器材。 7 / 8
开发
8 /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