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信息技术 教学计划
李克成
初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下)
一、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在课堂中充分体现高效思维、和谐对话的模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本计划针对初中一年级全体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但一周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率还是比较高的,教师要在之后的学习中不断帮学生进行复习和补充。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教材是使用泰山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下,本册内容共分为四章,分别为文章的编排与修饰、图像的获取与加工、图文的混合编排、数据的编辑加工。本教材注重突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对技术价值认识的提升,学生学习本教材,不仅能够获得信息技术的有关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在信息和文化素养、思维和学习能力、动手与实践能力以及思想品德等方面。
四、教学目标:
1、利用计算机来提高写作效率。 2、为文字设置合理的文字格式。 3、了解数字化图像的获取方法。 4、体验利用图像表现主题的方法与特点。 5、合理编排图文格式,使版面美观规范。
6、使用电子表格输入、记录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
五、教学措施:
本期主要采取课堂教师授课方式、学生自学方式和动手操作三种方式进行学习,适当进行一些小竞赛及课堂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中学生自学和动手是最主要的。
六、教学进度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章 文章的编排与修饰 第一课时 编辑文章第二周 第二课时 修饰文章第三周 第三课时 版式美化第四周
第四课时 实践项目 创作简历第五周 第二章 图像的获取与加工 第五课时 获取图像第六周 第六课时 编辑图像第七周 第七课时 滤镜效果 第八周 第八课时 图像合成 第九周
第九课时 实践项目 数码照相社区服务第十周 第三章 图文的混合编排 第十课时 插入图像 第十一周 第十一课时 图文混排 第十二周
第十二课时 实践项目 理想与未来 第十三周 第四章 用电子表格加工数据 第十三课时 编辑数据 第十四周 第十四课时 数据分析 第十五周 第十五课时 制作图表 第十六周 第十六课时 应用图表第十七周
第十七课时 综合实践 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第十八周
1-1 编辑文章 认知目标 学能够在文章中快速、准确地查找并替换文字,提高编辑效率。 三维目技能目标 标 情感目标 尝试修订与批注文章,理顺写作思路,纠正写作错误。 体验用校对功能检查文章中的错字、别字,提高内容质量。 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文字的编辑技术来提高思想表达的效率与质量,并通过了解书写工具发展的历史来增强有关文字工具及书写历史方面的文化素养。 本节从技术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的角度,采取与作文课整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内容分析 围绕写作需求,对基本的编辑、修饰和版式设计技术加以认识;从文化角度认识到不同的字体、版式的特点与意义。 由于本节内容在小学时已有所涉及,但学习情况参差不齐,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将学学生分析 生分为一帮一的学习伙伴。对基础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实习基本操作;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从中选出小组长,配合老师的教学,成为老师和同学的得力帮手。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是修订技术的操作,疑点是修订的作用。 重点是修订技术的操作,疑点是修订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探索学习为主,通过实施一个个的小任务,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尽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环境,使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高教学设计思路 效中进行,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及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如下的教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成功体验法。 导学提纲 教学内容 1.激趣导入,提高兴趣(创设情境) 技术的价值。 2.实践引导,学习新知 师生活时间 动安排 安排 3 补充 列举一些名作家的写作实例 避免单纯的操作学习,一定要与实践应用(作文等)相结合来领悟各项技术的价值。 本部分从替换文字来理解编辑技术的自动化,可以通过对比传统文字编辑基本技术(涂抹等)认识其优势。 在写作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修改”、“抄稿”人手,提出可以提高效率的 学生分 在实践中,注意基本编辑技术(删除、插入、改写等)与自动化编辑技析 术(查找替换)的区别,做到在对比操作中体验,在效果体验中思考。 (1)替换文字 替换的内容。 (2)修订文章 钮。要注意几个要点: 第一,审阅工具的调出:执行“视图/工具栏/审阅”菜单项。 第二,修订功能的开启:单击修订按钮。 功能。 4.深化知识,开阔眼界 替换时要注意“选择性替换”,即不能盲目全部替换,防止替换了不应 修订技术属于审阅功能之一,在操作上是审阅工具栏上的一个开关按 学生尝 试操作 7 第三,修改之后的应用:接受修订与拒绝修订。慎用“接受全部修订”分组讨 论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