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先生:
近日翻阅贵报,发现你们做的 “中山人在上海” 项目中写有孙中山、郑观应、徐润、郑伯昭、陈炳谦、阮玲玉、马应彪、郭乐、李敏周等人,但找不到陈公哲的名字。我觉得在上海的中山名人中,应该加上一个陈公哲。故特撰此文,想为中山市的名人大厦添一块砖。
本文所依据的材料大部分来自的陈公哲的《精武五十年》一文,部分来自网上。特别要提醒编辑先生的是,贵报在2004年6月23日 第 3456 期 19版的文章所写的陈公哲生卒年月可能有误;因为陈公哲的长子陈哲文为《精武五十年》的新版代序中称,陈公哲生于1893年,1961年在香港逝世。
附1:
陈公哲与精武会
来源于:中山日报·文化中山 名人之旅 2004年6月23日 第 3456 期 19版
陈公哲(1880-1954年)是精武会发展的关键人物。霍元甲(1869-1910)在连续打败侮辱中国人为主“东亚病夫”的俄国和西洋大力士后,威名大振。同盟会邀请霍元甲到上海创办中国精武体操会,以图大展伟业之机,不料霍元甲遭日本人暗算,在病中误服日人的“慢性烂肺药”,精武体操学校开学仅10日,霍元甲即英年早逝。霍元甲逝世后,精武会却并没有因而停歇。陈公哲与另一香山人卢炜昌、江苏人姚蟾伯一起,于1910年3月3日在上海正式成立精武体育会,把霍元甲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他们出钱出力,团结众会员,逐步健全组织,还不断充实内容使之随时代潮流而发展。尤其是陈公哲,他把自己的私宅捐赠出来作为精武的新会所,为精武会的发展可谓不遗余力。
1916年11月5日,孙中山先生曾亲自会见精武体育会的全体会员,还于1919年为《精武本纪》作序,在序中表彰了精武会的成就,并亲笔为精武体育会题写“尚武精神”匾额,欣然同意担任精武体育会的名誉会长。
1922年8月,当陈公哲从香港乘船返上海时,曾在船上邂逅孙中山。孙中山对陈公哲说:“你在国内服务社会多年了,现在又到南洋推广国术,海外亦会因此受益不浅。你所做的,实际上也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社会基础健全,是国家振兴的本钱。在这一点上,我与你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
附2
作者简介:胡兴德,1944年生,2003年在东升镇教研室退休。
本人对中山历史有兴趣,2008年后曾在贵报发表过4篇文章。现在在石岐区地方志办公室任主编,主修《中山市石岐区志》,现区志已完成二稿,趁二稿送审之空闲时间,为贵报撰写此文。文后有一些与陈公哲相关的照片,供选用。 通信处:528412中山市东升镇旭日中学转退休老师 胡兴德收 邮箱:sqdfz@126.com Tel: 13652238903
附3:本人在贵报发表文章的目录
序号 1 2 3 4
文章主标题
纪念渡头抗英烈士雷兆成诸君 郑观应卒年考证 香山建县选址“称土”再考 香山建县选址“称土”考
作者 ◎ 胡兴德 胡兴德 ◎胡兴德 ◎胡兴德
信息来源 中山日报 中山日报 中山日报 中山日报
日期 2009-3-1 2009-1-25 2008-12-6 2008-10-25
顺颂 编祺!
胡兴德
一代奇人陈公哲
胡兴德
陈公哲(1893~1961),祖籍中山南朗镇茶园。陈不仅是武术技击家,还是一个考古学家,摄影家、书法家,发明家。陈文武双全,多才多艺,堪称一代奇人。
陈公哲的父亲陈陛堂是上海五金业巨子、“粤瑞祥”五金商号老板。因为家庭富有且重视教育,陈公哲得以就读上海教会办的守真学堂,毕业后又考入复旦大学继续学习。因父亲年事已高且有病,陈公哲不得不中途辍学,接过经营“粤瑞祥”的重担。在打理商号的过程中,陈仍然热衷于读书,延请名师补习各学科知识,文史经典、自然科学无不涉猎。因老师众多,陈将书室命名为“百师垒”。陈的老师中,最著名的是国学大师章太炎。陈从章太炎那里,得到的不仅是扎实的国学根基,还有书法的精髓,为后来成为书法艺术家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陈天资聪慧,年仅20岁,就成为上海留美预备学校的英文教授。
一、精武会创始人陈公哲
陈公哲留给后人的记忆主要是对精武会的贡献。
说到精武会,大多数人们的记忆是在比武中打败外国大力士的霍元甲,其实精武会真正的创办人是陈公哲。
1909年春,西洋力士奥皮音在上海北四川路亚波罗影戏院中,一连数日炫耀肌肉,作健美表演,言语中带轻蔑口吻表露愿与华人角力。翌日,消息见于报端,沪人哗然。其时同盟会会员陈其美、农劲荪和五金行经理陈公哲等人气愤之余开会商讨,决定请个高人煞煞洋人威风。有人提议,河北虎头庄有一霍元甲,生得虎背熊腰,能轻松挑起500斤柴,曾一个人打得十几个无赖跪地求饶,还吓跑过俄国大力士,颇有武名。这样,霍元甲便应邀从河北来沪与奥皮音比武。当时陈公哲在留美预科学校任外语教授,精通英语及南北方言,且对武术十分喜爱,便充作临时翻译、从事沟通和联络组织等工作,与霍元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讨论比武方法时,奥皮音坚持用西洋规矩,手带皮套,只击腹围上部,不许踢,霍元甲则要求手足并用。最后双方同意摔跤决胜负,约好在张氏莼味园比赛。结
果那天奥皮音逃得无影无踪,发起人失望之余,提议众宾可以登台比武,由刘振声和霍元甲接招,霍元甲与海门张姓拳师的比武中,只一个回合,便将张放倒,台下彩声雷动。尔后再无登台攻擂者。后有日本武士向霍挑战,霍元甲与柔道会教师较量时,将日本人推入天阶,使其右手骨折。霍元甲由此名震沪上。
此后,霍元甲与徒弟刘振声在上海教授武术为业,并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陈公哲也是这间学校的学生。1909年9月,霍元甲不幸去世,学生星散,学校濒临倒闭。眼看刘振声即将失业,陈公哲与卢炜昌(香山人)、姚蟾伯(江苏吴县人)商议,结束精武体操学校,以刘振声为号召,另成立精武体育会。意在发扬民族精神、强健民族体魄、抵御外侮、扶危济世。
1910年3月3日,由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投资的中国精武体操会成立。该会熔各派武术于一炉,聘任刘振声以及各派名家为教员,首任会长为农劲荪。 陈公哲亲手制订精武式(即精武会员行为规范)和精武会训。
1914年,陈公哲拿出其位于倍开尔路73号的地产4亩,集资建筑房屋,作为精武会所。1916年3月4日迁入,同时改中国精武体操会为上海精武体育会。陈公哲家业尚属富殷,但他一心专注于精武会事业,不断地捐资散财,包括把家中唯一的一处三层楼公馆和庭院无偿献给精武会充作会馆,以致于家道逐渐败落。时人有句中号称“精武发达,公哲破产” 。
1919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孙中山先生亲自题赠匾额,书写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并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还为该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序言。
在陈公哲等人的努力下,精武会发展迅速,至1920年,该会会员发展至1100余人。从上海到广州、港澳乃至东南亚等地都建起了分会,是年7月3日,应国外华侨人士的邀请,陈公哲、黎惠生、罗啸敖、陈士超、叶书田等5名上海精武会骨干成员,去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宣传精武体育会的武术事业并协助建会,在精武历史上被称为“五使下南洋”。 每到一地,陈公哲必表演或教授潭腿。此后,上述国家和地区以及后来的暹罗(泰国)、澳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分会。最高峰时,国内外分会达42个,会员逾40万人。
1921年,陈公哲又将倍开尔路75号的四层自有房屋献给精武体育会,作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