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8 3:21: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

牛鹏涛

清华大学历史系

摘要:由清华简《系年》与金文对照,印证了河南辉县一带所出的“子龙”、“子

龏”、“龏子”类具铭铜器中的“龙”、“龏”字可读为文献中“共伯和”之“共”,二者用字相通,地望一致,族属关系可能密切相关。秦公簋器铭中的“宓宅禹迹”可与清华简《系年》中的秦襄公“东居周地”相对照,由此对秦公簋的作器者进行推定,支持秦景公说。

关键字:清华简 《系年》 子龙鼎 秦公簋

新近公布的清华简《系年》,内容涉及“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

国前期”的许多重大史事,除可与《春秋》经传、《史记》、《竹书纪年》等相对比外,许多地方还可与青铜器铭文相互参证,给人许多新知。如李学勤先生已撰文重点指出《系年》简文可与大保簋(《殷周金文集成》4140)、簋(《集成》4445)相互印证,1对于厘清古史重大问题深具意义。除此之外简文可与金文互证的地方尚多,笔者限于学力,仅择浅显处试陈一二,以祈方家教正。

《系年》第一章中,记载有关于“共和”史事的内容:2

(至于)王(厲王,厲王)大(虐)于周,卿

(士)、者(諸)正、萬民弗刃(忍)于氒(厥)心,乃歸(厲)王于(彘),龍(共)白(伯)和立。十又四年,(厲)王生洹王(宣王,宣王)卽立(位),龏(共)白(伯)和歸于宋〈宗〉。

“共和行政”问题因古书的两类不同记载系统而久有纷争。“共

12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传说》,《文物》2011年第3期。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中西书局,2011年。

和”所指的对象,在文献中记载最多的说法是“共伯和”,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子朝使告于诸侯曰:‘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该段内容与清华简《系年》“厉王大虐于周,卿士、诸正、万民弗忍于厥心,乃归厉王于彘,共伯和立。??宣王即位,共伯和归于宗”的记载高度吻合,反映出《左传》内容的可信性。《吕氏春秋·开春》亦云:“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史记索引》引《竹书纪年》云:“共伯和干王位。”干、间为通假字,所记与《左传》“以间王政”同。《经典释文》引《庄子》司马彪注:“共伯名和,修其行,好贤人,诸侯皆以为贤??即干王位??共伯复归于宗,逍遥得意共山之首。”关于这段注文,李学勤先生推其应即出自《竹书纪年》。3《汉书·古今人表》采录了“共伯和”一条,颜师古于其下注曰:“迁史以为周、召二公行政,号曰共和,无所据也。”《史记正义》引《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之国也。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值得注意的是《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是为宣王。王少,大臣共和行政。”这条记载颇有歧义,“大臣共和”可理解为共伯和,亦可为周召共政。司马迁采用的显然是第二种理解,《史记?周本纪》云:“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此即“周召二公说”的来源。

清华简《系年》明确印证了《竹书纪年》和《左传》等文献的相关记载,使“共和行政”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的结论。

在《系年》简文中,两处“共”字分别写作“龙”、“龏”。《说文》",部:“龏,从廾,龙声”,共部:“龚,从共,龙聲”,而古书中“龚”、“共”通用例子多见,以往学者多是据此推定“龙”、“龏”、“龚”与“共”字相通。清华简《系年》简文中“龏”、“龙”用作“共”字的现象,为以上各字相通增加了更为直接的证据,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子龙”、“子龏”、“龏子”类具铭铜器的相关问题提供了契机。

2006年國家文物局曾抢救性地征集回一件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商

3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代大圆鼎,4据传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出土后流入日本。该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103cm,口径80cm,腹深43cm,重达230公斤,通体浑厚,是目前所见商代圆鼎中最大者。圆鼎内壁铸有铭文“子龙”2字,“子”字写法双臂上下摆动,动感十足,“龙”字有所谓“瓶形”角,身形蜷曲,双线勾勒。研究者已指出该鼎的形制、纹饰均与1956年殷墟后冈所出的戍嗣子鼎、1990年殷墟郭家庄M160:62鼎等最为接近,年代当于商末。5与该器同铭的,还有《殷周金文集成》08100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鋬内鑄有銘文“子龙”2字;《集成》09485壶内壁也铸有铭文“子龙”2字。此外《集成》06349觶的圈足内也有铭文“子龙”2字,惟陈梦家以为器铭可疑。这几件“子龙”铜器年代大致都在商代晚期,铭文字体的具体差别参见表1。

A\\子龙大鼎 表1 “子龙”铭文对照表 B\\集成08100爵 C\\集成09485壶 D\\集成06349觶 与“子龙”器最为接近的,是带有“子龏”铭文的一组器物(见表2),一般认为其年代也都是商代晚期,其中《近出殷周金文集录》1093戈(F)现藏于新乡市博物馆,其出土地点可能就在辉县。对照表2内各铭文可知,A-E铭文与F具有较多的共同特征,而双线勾勒和单线表现实质上可视为虚空和填实的关系,区别并不算大。

A\\集成01306鼎 表2 “子龏”铭文对照表 B\\集成C\\集成D\\集成01307鼎 01308鼎 03078簋 E\\集成05543尊 F\\近出1093戈 综合表1、表2来看,“子龙”“子龏”所指应当是同一个氏名。李学勤先生曾指出:“‘子龙’在青铜器上,可以是人名,也可能是族氏,这是由于古人每每以祖父之字为氏。一直到东周时期,‘子某’形式

4

李学勤:《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朱凤瀚:《子龙鼎的年代与铭文之内涵》,王冠英:《子龙鼎的年代与子龙族氏地望》,谢小铨:《子龙鼎归国始末》,郝本性:《雄奇神秘子龙鼎》,陈佩芬:《说子龙鼎》,高志喜:《贺子龙大鼎回归》,《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 5

李学勤:《论子龙大鼎及有关问题》,《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第5期。

的氏还颇普遍,??青铜器上的‘子某’,尽管不少能和甲骨卜辞所见人名联系起来,却不一定指同一人,也未必是一样时期的。”6我们认为铭文中“龙”“龏”两个字形的不同结构,以及同一字形结构内的不同书写风格,正是该族氏所历不同时期的反映。由此我们可以做出的初步结论是,这些“子龙”“子龏”铜器,虽然现在学界一般将之笼统划为商代晚期,但彼此之间是清楚地存在着时代先后的。惟其具体断代,还有待结合更多考古学因素来进行。

此外,与之类似的还有一类铭文为“龏子”的铜器(见表3),字形特征与上面“子龏”铜器接近,我们认为“龏子”应即“子龏”族之长,“子龏”可省称为“龏”,指代族氏名或相应世居之地。金文中还存有“龏女子”、“龏姒”,其结构与“龏子”相同,其中“龏姒觚”为西周早期前段器,传亦出于河南辉县。

A\\集成06914觚 表3 “龏子”铭文对照表 B\\近出C\\新收D\\近出E\\集成732觚 1838卣 562卣 09914勺 F\\集成11751钺 清华简《系年》简文为“龙”“龏”与“共”字通用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共”地所在,《鲁连子》云“卫州共城县”,即今河南辉县。“子龙”“子龏”“龏子”所反映的共同族氏应即辉县的“共”氏,与西周晚期的“共伯和”之“共”可能存在联系。

《系年》第三章讲述了秦人兴起的历史过程,其中秦之先人自商奄西迁于邾这一信息已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7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此外简文记述了西周末年秦人“东居周地”的内容:

周室卽(旣)(卑),坪(平)王東(遷),止于成周,秦中(仲)(焉)東居周地,以(守)周之(墳)(墓),秦以(始)大。

67

同5。 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搜索更多关于: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 的文档
清华简《系年》与铜器铭文互证二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fpqd6jycw44p5c1brlo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