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工原理第八章 吸收
8.1 概述
一、吸收的目的和依据
目的:
(1) 回收有用物质; (2) 脱除有害物质组分; (3) 制备溶液。
依据:混合气体中各组分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
二、吸收的流程
溶质——A;惰性组分——B;溶剂——S。 吸收过程的主要能耗在解吸上。
三、溶剂的选择:
技术方面:溶解度要高,选择性要强,对温度要敏感,容易解吸。
经济及安全方面:不易挥发,较好的化学稳定性;价廉、易得;无毒、不易爆易燃。
四、吸收的分类:
物理吸收与化学吸收 等温吸收与非等温吸收 单组份吸收与多组分吸收
低浓度吸收(直线)与高浓度吸收(曲线)
1 / 12'.
.
8.2 相际传质过程
8.2.1 单相传质速率方程
气相主体?界面:NA?KG(PA?PAi)?KGP(y?yi)NA?KyP(y?yi)
Ky?PKG,KG——气相传质分系数,P——总压。 界面?液相主体:
NA?kL(CAi?CA)?kLC总(xi?x)NA?kx(xi?x)
kx?C总kL,kL——液相传质分系数,C总——总浓度。
8.2.2 界面浓度
亨利定律适用时,有解析法:
NA?ky(y?yi)?kx(xi?x);??联立求解得yi、xi
yi?mxi?图解法:
画图
8.2.3 相际传质速率方程
假设亨利定律适用,
1、以气相分压(PA?PA*)表示总推动力
NA?KG(PA?PAi)?kL(CAi?CA)
2 / 12'.
.
111=+ KGkGHkLNA?KG(PA?PA*),KG——气相总传质系数 kmol/(m2?s?Pa)
2、以液相浓度(CA*?CA)表示总推动力
NA?KG(CA*?CA)
11H=+ KLkLkGKL——液相总传质系数 m/s
比较之,有KG=HKL
3、以气相摩尔分率(y?y*)表示总推动力
NA?Ky(y?y*)
Ky——气相总传质系数,kmol/(m2?s)11m=+ KykykxKy=PKG
4、以液相摩尔分率(x*?x)表示总推动力
NA?Kx(x*?x)
Kx——液相总传质系数,kmol/(m?s)2111=+ KxkxmkyKx=mKy,Kx=CMKL
3 / 12'.
.
8.2.4 传质阻力分析
1、传质阻力
11111H11m111=+,=+=+=+,, KykykxKxkxmkyKGkGHkLKLkLkG相际传质总阻力=气相(膜)阻力+液相(膜)阻力
(界面处无阻力)
2、气相阻力控制(气膜控制:总阻力=气相阻力)
111m?,or? KGHkLkykx条件:
(易溶气体的H很大、m很小) 结论:
Ky?kyxi?xKG?kGCAi?CA
强化方法:增加气相的湍动程度
3、液相阻力控制(液膜控制:总阻力=液相阻力)
1H11?,or? KLkGkxmky条件:
(溶气体的H很小、m很大) 结论:
Kx?kxy?yiKL?kLPAi?PA
强化方法:增加液相的湍动程度
4 /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