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不推自倒。
分析:1、S区政府的作法是否真正有效?
2、请结合本问题分析制定控制标准应依据的原则。
【案例30】
电子监控
某家公司办公室安装了电子监控系统,目的是管理者可以更好的直接的进行管理和监控,安装之后,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并没有激发员工更多的热情,有些员工认为,系统固有的电子报告只是不必要的例行公事。因为最好的员工花费了很多时间了解客户,这种被称为?电子警察?的系统感到很不高兴,管理者可以对他们所有的行动进行监视并通过?遥控?来威胁他们。管理得力的管理者通常是那些在员工和他们自己之间创造信任的人,但是电子监控系统破坏了信任关系。
分析:1、电子监控系统有什么有缺点? 2、管理者是否有权监管员工的工作细节?
【案例31】
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职工持股
西北航空公司是美国第三大航空公司,总资产近50亿美元,职工3万多人,主要经营美国——日本等东方航线。
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政府解除了对航空业的管制,放开价格,取消政府补贴,再加上航空公司增加过多,市场竞争激烈,油价上涨,航空业出现了普通亏损的局面。从1990—1993年,亏损额超过了前20年美国航空业盈利的总和,其中西北航空公司是亏损最严重的企业。
面对这种情况,西北航空公司的股东、债权人、职工在1993年决定实行职工持股以挽回局面。
实行职工持股的效果
西北航空公司实行雇员持股后,迅速扭转了亏损局面,后又成为上市公司,股票增值很快。一般来说,股票增值到每股24美元时,即可完全补偿所减少的雇员工资,现在每股已增值到37美元,持股雇员的收入大为增加。
分析:如何评价西北航空公司的市场控制?
【案例32】
李佳的工作调动
三年以前,某计算机公司招聘录用两名计算机专业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张强和李佳。公司人事经理决定让他们从事市场营销工作。虽然两个人都愿意从事该项
工作,但张强个性外向、热情、开朗,善于交际且主动;而李佳则与之相反。一年后,张强完全适应了销售工作,且成绩出色,被提升为部门副经理;而李佳表现一般,仅能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过了一段时间后,李佳找人事主管谈话,说他准备辞职,对营销工作早已不感兴趣。人事主管经私下了解,得知李佳有极强的创新精神,高中时就获得过科技发明奖。人事主管和公司总经理找李佳作了一番长谈后,将李佳调到公司研究开发部工作。李佳到新的工作部门不到一年,两项发明就为公司创利二十多万元。
问题:1、为什么张强能适应营销性工作,而李佳就不能? 2、如果你是公司管理者,你如何解决李佳提出辞职的问题? 3、从这一案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分析:
1、张强的性格较好地适应营销工作特点,而李佳的性格与之不一致是导致他们的成败不一的重要原因。
2、作为管理者,面对部下的辞职,应深入了解其辞职原因,了解其个性、兴趣、气质和志向等心理因素。在此基础上,将其调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以激励他的创造性、主动性。
3、组织管理者应了解组织中个体差异,以最大限度地因人而异地安排工作任务,使人、事相适应,提高工作绩效,完成组织目标。
摘自《组织行为学自学指导与题解》 主编:徐佰鸿 胡 欣 知音出版社 172页
【案例33】
处理投诉
作为生意人,不仅要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上乘的服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使顾客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往往事非人愿,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对产品和服务满足。我们常常会被那些不满足的顾客抱怨和指控。所以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经营者不但在经营方面有奇招和怪招,而且在处理投诉方面也要有疱丁解牛、游刃有余的能力。
有一个生产美容品的工厂。一天,一位不速之客怒气冲冲的跑进工厂,指手划脚地对张厂长说:?你们的美容霜不如叫毁容霜算了!我的18岁的女儿用了你们厂的‘美容霜’后,面容受到严重的破坏,现在她连门都不敢出,我要控告你们,你们要负起经济责任,要赔偿我们所有的损失!?
张厂长听完,稍加思索,心里明白了几分。但他仍诚恳的道歉:?是吗?竟发生这样严重的事,实在对不起您,对不起令爱。不过,现在当务之急是马上送令爱到医院医治,其它的事我们以后再慢慢说。?
那位不速之客本想臭骂一番,出口窝囊气,万万没想到厂长不但认真而且还挺负责的。想到这里她的气消了一些。于是在厂长的亲自陪同下,她的女儿去了医院皮肤科检查。
检查的结果是:小姐的皮肤有一种遗传性的过敏症,并非由于美容霜有毒所致。医生开了处方,并安慰她说不久便会痊愈,不会有可怕的后遗症。
这时,母女的心才放下来。她们对张厂长既感激又敬佩。张厂长又说:?虽然我们的护肤霜并没有任何有毒成份,但小姐的不幸,我们是有责任的,因为虽然我们的产品说明书上写着‘有皮肤过敏症的人不适用本新产品’但小姐来购时,
售货员一定忘记问她是否有过皮肤过敏症,也没有向顾客叮嘱一句注意事项,致使小姐遇到麻烦。?
小姐听到这些话,再拿起美容霜仔细一看,果然包装上明确说明,只怪自己没看清就用了。心中不禁有些懊悔。张厂长见此情景便安慰她:?小姐请放心,我们曾请皮肤专家认真研究过关于患有过敏症的顾客的护肤问题,并且还开发设计了好几种新产品,效果都很好,等您治愈后,我再派人给您送两瓶试用一下。保证以后不再出现过敏反应,也算我们对今天这事的补偿,你们意见如何??
分析:
张厂长对这事的处理就把握的很好。虽然明知错不在自己,还毫不犹豫的向顾客道歉,缓和了顾客的情绪。然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顾客明白事情的?真相?,很好地处理了这次纠纷。若一开始他就坚持错不在他,这无疑是火上浇油,让顾客的怒火更旺,甚至真的会将之告上法庭。虽然错不在他,但闹上法庭总是不好的。而且也有损公司的形象,而他的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解决了这次纠纷,而且还给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使顾客了解到该企业是一个很好的企业,赢得了顾客的好感。
据农村读物出版社《口才艺术一点通》 改编 165页
【案例34】
货物损失后的处理
1992年5月,某家具公司为向外市一百货大楼发运350套办公用桌,与当地的运输部门签订了公路、铁路、水路联运合同。按合同规定,货物先由该市汽车公司承运至火车站,由铁路部门承运至买方的所在市,再由该市的水运公司承运至收货地点——某市百货大楼,由水运公司通知货主提货。
货物运到后,收货方于7月5日凭提单验收,发现有100多套办公桌严重损坏,有的桌腿损坏,有的桌面被划破多处,于是拒收货物,并于翌日电告发货方。发货方于7月22日找汽车运输公司交涉赔偿事宜,半月后又找水运公司交涉,直到1993年3月5日才找铁路部门交涉。
然而得到的答复则是: ?我们不负责任?,汽车运输公司答复:?虽然你方交我方托运的办公用桌查验是完好的,但损坏事实不是发生在公路运输上,请你们找水运公司或铁路部门索赔。?
?我方不负责任,?水运公司声称:?据了解这批办公桌的损坏是铁路货站装卸工人野蛮作业所致,请找铁路部门索赔。?
?我方也不能承担责任,我们承认,这批办公桌是在我方运输作业中损坏的,但贵方找我方交涉的日期已超过铁路部门规定的赔偿时效?,铁路部门辩称。
这是承运各方对托运方要求索赔的答复,承运方各方相互?踢皮球?,致使托运方索赔无门,遂诉至法院。
分析:
从材料上看,汽车公司证实托运方所托运的货物是完好无损的,而在提货前验货时发现损坏,损害事实显然发生于运输过程,因而由承运方赔偿损失是理所应当的。
关于具体赔偿责任问题,由于此案涉及到三个承运主体,在出现混合责任或
责任难以分清的情况下,如要等待承运各方分清责任后再由责任人赔偿,则势必使受害的托运方陷入长期的诉讼纠纷中,使合法的民事权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根据《经济合同法》第41条第1款第4项规定:?联运的货物发生丢失、短少、变质、污染、损坏、应由承运方阶段的承运方向负有责任的其他承运方追偿?,因此,家具厂的经济损失由水运公司负责赔偿。
关于赔偿时效问题。如果以发货方第一次找铁路部门交涉即1993年3月5日为期,根据《铁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22条所规定的赔偿有效期(180日)计算,的确是超过了赔偿时效,但是,发货方于`1992年8月上旬已找水运部门交涉,根据〈水运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第31条规定的赔偿有效期(180日)计算,则并没有超过赔偿时效。作为联运的各方相对托运人来说是个整体,向其它任何一方交涉均视为向其它各方交涉。因此,托运人向承运的哪一方提出索赔,均不存在时效消失问题。
最后,法庭判决由收货方所在市水运公司赔偿发货方全部损失。
摘自大连 海事大学出版社《经营管理案例》主编 吉福林121页-123页
【案例35】
招聘中的一次意外
某企业是远近闻名的大企业,由于缺少基层管理人员,所以进行招聘,报名者有几百人。
考试是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招考,最后通过电子计算机计分,选出10名佼佼者。当总经理将录用名单逐一过目时,发现面试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绩特别出色的一名男青年并不在被录用者之列。他感到非常奇怪,便立即叫人复查考试分数统计情况。
经复查发现该青年考试综合成绩名列第三,只因计算机出了故障,把分数和名次排错了,才导致他不幸落选。公司立即通知有关人员纠正错误,给这位男青年补发录用通知书。
第二天,给这位男青年发通知书的助手回来向总经理报告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这位男青年因没被录用而跳河自杀了。通知书送到时,人已经死去了。
听到这里总经理沉默了。 分析:
这次招聘中的意外说明了现在的青年人的心理素质不好,承受不了打击。只是没被录用就选择了死亡,这样的人怎么能是优秀的人才呢?即使这次录用了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一定会出问题。因为按照他那样的心理素质,只要一有什么挫折,他一定会承受不住。即使他在招聘考试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他也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更不是一个理想的人才。
我认为在招聘中不应该只看成绩,那只能说明他的知识文化掌握的好,并不能说明他的心理素质如何与实际能力强。应该在招聘考试中对应聘者进行心理测试,以此来评定他们的心理素质是否适合这项工作,他是否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招到理想的人才。摘自《经营管理案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