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传统文化知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9 19:44: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传统文化知识含练习

一、古代年龄特定称谓

0~2岁:婴儿(不满周岁可称襁褓)

2~3岁:孩提 女子:

7岁:髫年。 12岁:金钗之年 13岁:豆蔻年 15岁:及笄之年 16岁:碧玉年华 20岁:桃李年华 24岁:花信年华

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 7岁:韶年 20岁:弱冠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二、二十四节气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冬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三、天干地支

【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

辛(xīn)、壬(rén)、癸(guǐ)

【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

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 23:00-00:59 丑时 1:00-2:59 寅时 3:00-4:59 卯时 5:00-6:59 辰时 7:00-8:59 巳时 9:00-10:59 午时 11:00-12:59 未时 13:00-14:59 申时 15:00-16:59 酉时 17:00-18:59 戌时 19:00-20:59 亥时 21:00-22:59

四、天文地理类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东、南、西、北)。

2.九州:冀州、青州、兖(yǎn)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

3.阴阳:阴:山北水南,阳光不易照到之处;阳:山南水北。 4.江河: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5.关内关外:汉朝前,“关”特指函谷关;明清时以至现在称东北三省为“关外”。 6.山东山西:“山”特指崤山,后来有时指太行山。

7.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五、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祭灶、扫尘、贴春联、挂年画 、舞狮子、耍龙灯、守岁、放爆竹、年夜饭、拜年贺喜 元宵节:吃元宵、包饺子、赏花灯、猜灯谜、闹年鼓 清明节:荡秋千、禁火、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佩香囊、悬艾叶或菖蒲、斗百草、驱“五毒” 中秋节: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重阳节:登高望远、吃重阳糕、赏菊赋诗、饮菊花酒、插茱萸

六、科举制度知识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童试】也叫“童生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ě)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考官,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即考中进士。

七、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

练习十道

01.

下列诗文中都包含年龄信息。按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②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④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⑤世间王母,月中仙子,花甲一周天

A. ④③②①⑤ B.④②③①⑤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④③⑤ 02.将下列各项按所表示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不惑 ②垂髫 ③花甲 ④加冠 ⑤而立 ⑥古稀 ⑦半百 ⑧耄耋

A.⑧⑥③⑦①⑤④② B.⑧⑥⑦③⑤④②① C.②④⑤①⑦③⑥⑧ D.②⑤①④③⑥⑦⑧ 03.下面对联所隐含的年龄是( ) 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 再多一度春秋

A.121岁 B.131岁 C.141岁 D.151岁 04. 下列词语可代称年龄,请将下表补充完整。 供选词语:弱冠 古稀 束发 期颐 花甲 不惑 豆蔻年华 二十岁左右 三十岁 四十岁 五十岁 六十岁 七十岁 八九十岁 ①________ 而立 ②________ 知天命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耄耋 05.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富有浓郁民俗特色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五色斑斓。 (1)请根据诗意填写上相应的传统节日,使诗句完整。

A.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________。 B.年年________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C.爱________三五风光,月色蝉娟,灯火辉煌。 D.忆对________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2)请写出一句描写重阳节的诗句,并指出诗句涉及的节日风俗。

06.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有独特的纪时系统,曾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那么现在的早上七点应该对应当时的“寅”时。 B.“二月春分七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上联指出昼夜平分的特殊性,下联讲明农历闰年的规律性。

C.《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其季父项梁”。古人谓“季父”一般指在父辈中年龄最小的叔父。

D.电影《芳华》记录了几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的文工团生活,正值豆蔻年华的她们,因为时代的变革而先后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07.我国四大发明中,与宗教有关的是( ) A. 指南针 B.造纸术 C.火药 D.印刷术

08.下面四句诗中,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项是( )

A. 高处不胜寒 B.花市灯如昼 C.山雨欲来风满楼 D.夜吟应觉月光寒

09.小明为爷爷祝寿写了一副对联“逾古稀又十年可喜慈颜久驻,去期颐尚廿载预征后福无疆”,对小明爷爷年纪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十岁 B.七十岁 C.八十岁 D.一百岁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个夜晚,家家户户在打扫一清的屋子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闹元宵”。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C.古代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称为“垂髫”,男子到十八岁举行“加冠”(束发带帽)仪式,表示已经成年,因体犹未壮,故又称“弱冠”,而女子成年则称为“豆蔻年华”。

D.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依次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寒露、秋分、小寒、霜降。

2020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传统文化知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gm956z96b553973044s2xc786b4a900yww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