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几点感悟
(1)小学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学从生活中来”的过程。例如这节课,我让学生自己调查和收集现实生活中末尾有0的小数实例,并在自己搜集的大量材料中尝试发现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确是从自己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分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2)小学数学教学要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渗透,注重启发学生的大智慧。这节课,我把“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猜想、验证和应用的过程’,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作为课前预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也努力地突出这一点,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课堂小结时,也重点突出过程和步骤的回顾,力图让学生掌握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过程,领悟到探索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长大智、增大慧,提高了学生独立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师在教学中要反复斟酌教学活动和问题的设计,努力使活动的安排和问题的设计既有利于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又能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实现教与学
方式的彻底转变。我这节课对几个环节的改进无不是基于这个思想来做的,就是尽量向学生提供更为充分的自主探究、交流、创造、实验、论证等活动的机会,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自主地构建知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 (4)每一节课都要用一辈子去经营和反思。我在省年会上执教的教学思路是经过省、市两地教研室多次指导、反复修改的结晶。但是,我并没陶醉于年会上的成功,而是又查询了更多的资料,征求和综合了更多专家、同行、编辑老师的意见,进行了冷静、深刻的反思和实验,才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真正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才有了后来更为理想的设计。我想,教学就应该是这样:要坚持不厌其烦地琢磨和反复地实践,坚持每一节课都用一辈子去经营和反思,以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更为合理,更为接近小学数学教学的真谛,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8
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的化解小数和改写小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全课分为两个阶段: 一、发现规律
课一开始,我利用课本《西游记》主题图引出0。1米、0。10米、0。100米这几组数据,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
为什么笑了同学们通过自主探索发现 0。1米=0。10米=0。100米,从而引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良好的数学情致得意有效的培养。 二、应用规律
第二个环节主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性质用于改写小数和化简小数。由于前面对小数的性质的探索是学生自主进行的,因而在应用起规律来同学们也能得心应手。因此我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把3改写成三位小数上,经过启发,学生都知道要不改变数的大小,必须在3的各位右下角先点上小数点,再添3个零,课末通过联系生活的实践课,让学生感受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总之,通过本堂课,我们师生共同分享了彼此的见解和成功的快乐,情感溶于快乐之中,知识溶于成功之中。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较好。 《小数的性质》教学反思9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学生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具有探索性学习的价值,因此让学生经历过程会带给学生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实践的机会和发现的能力。基于这一新的理念,教学中我没有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一个“猜想──验证──反思”的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在情境中猜想。
活泼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伊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动画情境,在这个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从猪八戒的无知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他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判断出“25.00”和“25”是相等的,并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提出了猜想。猜想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的,能够自己提出问题已经向探索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在探究中验证。
接着我出示探究内容,内容中既有正例(和0。5相等的小数),也有反例(和0.5不相等的小数)。而教材的例题学习中只有正例(比较0.5和0.50的大小)没有反例,我认为那样不利于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障碍,并及时指导学生寻求跨越障碍的办法,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没有一定挑战性的活动是不值得探究的,没有在探究中战胜困难的经历,其探究能力是难以获得实质性发展的。
当然,为了使探究活动富有成效,我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帮助者的作用。首先,通过设计探究提纲来引导学生探究,然后在具体探究过程中教师又以“参与者”的身份给予更具体的指导,以保证探究活动不被“卡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
确,学生通过合作(先组内合作再组间合作)想出了多种办法,体现了探索活动的多元化和开放性。并通过汇报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化,最终推翻了原先的猜想,发现了“小数性质”的本质特征,并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小数末尾”和“小数点后面”的区别)有了深刻地理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