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
抗浅部真菌感染药 1.丙烯胺类:
特比萘芬:外用或口服,对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癣、体癣、手癣、足癣疗效比酮康唑和伊曲康唑好。不良:发生率低且较轻。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还可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很少引起肝损伤。 2.唑类:
咪康唑:可用于治疗皮肤、黏膜真菌感染,疗效优于克霉唑和制霉菌素口服可用于轻度食道真菌感染;静注治疗多种深部真菌感染,可作为两性霉素B无效或不能耐受时的替代药;鞘内给药治疗真菌性脑膜炎。不良:全身用药不良反应多,呕吐、腹泻、头晕、皮疹、贫血、血小板减少等;静注引起畏寒、发热、心律不齐、血栓性静脉炎等。
酮康唑:多种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如皮肤真菌感染、指甲癣、阴道白色念珠菌病、胃肠霉菌感染等,以及白色念珠菌、粪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全身感染。不良:常见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有时引起过敏性鼻炎、月经紊乱、男性乳房增大、性欲减退和肝损伤等。动物实验又致畸作用。
克霉唑:浅部深部均有效。口服吸收差,静注不良反应重且多,仅局部用于浅部真菌病和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
伊曲康唑:广泛用于浅部和深部感染,可取代酮康唑。如用于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癣、花斑癣、真菌性结膜炎和口腔、阴道念珠菌感染等浅部感染;用于系统性念珠菌病、曲霉菌病、隐性菌脑膜炎、组织胞质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和副球孢子菌病等深部感染。不良:多数用药者耐受良好,常见恶心、呕吐、厌食等消化道症状;少数头痛、头晕、皮肤瘙痒、药疹等。动物实验表明致畸,故孕妇禁用。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1.多烯类
两性霉素B: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静注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染等;鞘内注射用于真菌性脑膜炎;口服用于肠道真菌感染。局部可用于治疗指甲、皮肤黏膜等浅部。静注毒性较大,临床上常用作导入疗法,即开始用两性霉素B治疗,接着用其他抗真菌药如唑类继续治疗慢性真菌感染或防止复发。不良:较多较重。分为注射相关和缓慢出现。注射:初次注射有寒战、呕吐、体温升高及静脉炎等。缓慢出现的有:(1)肾损伤,表现为痰质血症,可伴有肾小管酸中毒及钾离子镁离子排出增多。(2)贫血,可能与肾小管损伤,使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及红细胞膜损伤有关(3)肝功能异常,较少见。药物相互作用:(1)合用其他具有肾组织损伤作用的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肿瘤药、卷曲霉素、多黏菌素类、万古霉素等)可使肾毒性增强;(2)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可使低血钾症发生率增高(3)所诱发的低血钾症可增强强心苷类毒性,加强神经肌肉阻断作用(4)尿液碱化药促进本药排出,防止或减少肾小管酸中毒。 2.唑类
氟康唑:主要用于全身性或局部念珠菌、隐球菌等感染,预防易感人群(接受化疗放疗或艾滋患者)真菌感染。不良:轻度消化道反应、头晕、头痛、肝功能异常。 3.其他类
氟胞嘧啶:主要用于念珠菌、隐球菌和其他敏感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等。疗效不如两性霉素B,但常与之何用治疗深不部染。不良:皮疹、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可引起骨髓抑制,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等;可引起肝损伤、使血清转氨酶升高;也可引起肾损伤等,老年和肾功能减退患者需减量应用。动物表明致畸,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用。抢救口服过量氟胞嘧啶应予以洗胃、催
吐、补充体液并加速排泄,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