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耕地、种麦插秧、创立家业”。在“百里荆棘岭,他精神抖擞,挥筢开山”,在作战时还相当勇敢,有时还想立功。他屡遭妖魔擒拿,去从没有低头屈服过,总是“骂了又骂,嚷了又嚷”。作者写了他的这些优点,但更多的也写了他的缺点。做事缺乏坚定性,自私而好贪小便宜,好色而“禅心不定”,害怕困难而贪图安逸,好进谗言,经常进行报复,诸如此类,都与西行取经的行为本质相驳,与孙悟空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照,完全是孙悟空艺术形象的一个反衬人物,但猪八戒这个人物并不可憎,且十分可笑,还夹着些许可爱。这体现了吴承恩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浓郁的人情味,作为人性欲求象征的猪八戒最终被安排修成正果,人性的自然欲求得到正视和关爱,诚如书中说出的:\师傅常时疼我爱我,念我 蠢夯护我。”
自宋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为程朱理学倡导。人的各种欲求长期处于被压抑克制状态,《西游记》以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方法,塑造了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并未对其加以猛烈的批判,而是代以宽容的轻嘲,代表着作家的人性意识开始觉醒,人的需求更多的得到关注与关怀。当代弗洛伊德之后最具有影响力的以为心理学家马斯洛创造了“自我实现”心理学理论,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划分出如下层析:一、胜利的需要、饥渴等;二、安全的需要:感到安全,有保障,无危险;三、归属与爱:和别人亲近,为团体接纳,有归属;四、自尊:成就能够胜任,获得赞美和赏识;五、认识、审美的需求:知道、了解及探究、对称、程序及美。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正是暗合这一理论将人的需要划分的各级层次。首先,八戒是人类基本生理
需求的象征,人生大欲,饮食男女。作者以夸张的手法对八戒的贪欲进行了大力的渲染;其次,八戒要有安全感,感到危险时,会自然的逃逸,知道妖怪不是对手,或有孙悟空这个得力靠山在身边相助,也会抡起钉耙,奋勇向前;其三,八戒渴望归属与爱,在唐三藏没等来时,沙僧和龙马只知道潜伏水底等候,八戒不同,要做高家的上门女婿;其四,只要吃饱喝足,适度表扬,他人奉承,众人赏识,八戒也不甘人后,抖擞精神打斗妖怪;其五,更难得的是,面对连大圣都束手无策的荆棘岭和七绝山,八戒利用自己特有的本领,昼夜辛苦,独自赢得了这场“苦功”和“臭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猪八戒这个喜剧形象的刻画,作者在劝谕人们:在追求真理,达到理想,取得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应当克服自身的一些弱点,猪八戒便是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自身弱点的一个象征。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写佛教徒经历九九八十一回磨难到达西天取回“三藏真经”这个故事,象征着人们在追求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取得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应当报有坚定的信念,不断克服自身弱点,而猪八戒艺术形象正体现出了这一点。他是集自私,懒惰,贪吃,等很多缺点于一身的“猪”,却也通过九九八十一次的磨难最终成就正果。可以说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被人们所广泛接受,正是人们对自身认识日益深入的一个结果。只要有制度的约束(佛法天规),善意的规劝(菩萨、三藏),还有理智的看护(悟空),具有不同层次要求的人类终会成就正果,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① 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② 张松叶,《猪八戒艺术形象的审美价值及佛学寓意》[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4-10
③ 焦春红,《浅谈“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J],成才之路,2009年17期
④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出版社,2001年
⑤ 乐云、陈文新,《西游记彻悟人生》[Z],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⑥ 屈小强,《西游记》之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4月 ⑦ 徐青云,试论《西游记》中的讽刺艺术[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年1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