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这里入住过卓别林、鲁迅、拳王阿里等等名流,各国政要到上海几乎都会入住和平饭店。正是这些响亮的名字让这家饭店熠熠生辉。
20、汇丰银行大楼
上海外滩,中山一路上白色圆顶建筑曾今是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现在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第一营业部。时至今日,它也是外滩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之一。据说,当时它的造价是外滩所有建筑造价的一半以上。
21、丁香花园
位于华山路上的丁香花园式上海滩最富盛名、保存最为完好的老洋房之一。丁香花园的主人是李经迈,是李鸿章的幼子。后来周璇也曾在这儿住过多年。
22、提篮桥监狱
号称“远东第一监狱”,位于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这里曾今关押过章太炎、邹容、安腾利吉、汪曼云等等社会名人,大多都是政治犯。
23、永安百货
永安百货,屹立近百的老字号。1918年创立,先在南京路635号建成一栋6层营业大楼,1933年又在旁边浙江路和湖北路之间尖角地带(南京路627号)新建22层的永安新厦。永安百货于1966年更名为国营东方红百货商店,随后再次更名为上海第十百货,于1988年定名华联商厦。2005年4月,该商厦起用旧称“永安百货”。
24、国际饭店
地处南京西路的上海国际饭店是上海年代最久的饭店之一,三十年代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
25、徐家汇天主教堂
徐汇区这座哥特式建筑建于1910年,被称为上海的“梵蒂冈” 26、东平路9号
这处1932年建在东平路9号的“爱庐”法式洋房,是宋子文送给妹妹宋美
龄的结婚礼物。蒋介石来上海都会住在这儿。
27、外白渡桥
上海人经常赌气说,“跳黄浦江”,要跳黄浦江就得从外白渡桥上往下跳了。很多影视作品都喜欢安排女主角穿着旗袍从外白渡桥上跳黄浦江,比如《情深深雨蒙蒙》《像雾像雨又像风》等等。
28、张爱玲的常德路195号
上海常德路195号,常德公寓601室是张爱玲故居,她和她的姑姑在这里住了五年,她在这里完成了许多传世之作。张爱玲就像她写的文字一样,细腻、精致、刻薄,典型的上海小女人。她有着上海小女人特有的清高和低调。
大她十五岁的胡兰成第一次到常德公寓拜见张爱玲,他按了门铃,却吃了闭门羹。张爱玲通常不见生人,所以他只好从门缝里塞了张纸条。当时的出版社、杂志社、电影制片人也常常按这个门铃,以求得张爱玲炙手可热的文字。
张爱玲代表的是上海的孤岛时代,她被称为“孤岛女作家”。“出名要趁早啊!”张爱玲在她23岁的时候站在书摊上看着自己的小说集《传奇》,这样感叹。
这个才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度过,她热烈哀婉的爱情、精致的文字都留在了这个公寓。
29、阮玲玉
“人言可畏,人言可畏。”这是阮玲玉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感叹,这个柔弱的女子是那时最大牌的明星。她活得精细、压抑,据说她每天光画两弯细细的眉毛就要花去一个小时。她在《神女》里的表演惊为天人,那种压抑着内心的奔放的复杂表情,好像是她人生的写照。
30、荣氏家族
荣氏家族简直是“红色资本家”的代名词。毛泽东曾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中国在世界上真正称得上是财团的,只有他们一家。”
31、陆小曼
徐志摩被认为是最会写情书的作家,而有收到他的情书的女人就是陆小曼。陆小曼漂亮、婀娜、时髦、聪慧、恃才傲物、真性情。梁启超做了她和徐志摩的证婚人,婚礼上言辞苛刻,他明确地说,他不喜欢陆小曼。
陆小曼在北京时就是出了名的会花钱的小姐。徐志摩为了满足娇生惯养的陆小曼对于物质的需求,在三所大学教书,给多个报纸供稿。围绕陆小曼一生的不仅仅有才子、书稿、绘画、音乐、爱情,还有舞场上、宴会上、烟塌上,男人和女人的恭维声中,时光就被轻轻送走了。
上海对于陆小曼这个众说纷纭的女人,就是如鱼得水的环境。
32、孙中山“上海大计划”
孙中山在民国11年(1922年)所著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提出:上海“苟长此不变,则无以适合将来为世界商港之需用与要求。”进而提出“设世界港于上海”。民国16年7月成立的上海特别市政府,遵循孙中山的方针,谋求自己管辖区的发展,多次提出城市建设计划草案。
根据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同年上海特别市政府第123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大计划》,将北邻新商港、南接租借、东近黄浦江,地势平坦的江湾一带划为市中心区域,并以新市政府大厦为中心,完成了运动场、图书馆、博物馆、市医院、卫生试验室、国立音专、广播电台、中国航空协会等建筑。在数年前陆续建起来了一座不可思议的上海新城,而与租界中的另一个市中心遥遥相望。
33、陈毅,上海战役
上海战役是陈毅指挥的最后一场战役。南京解放后,国民党大部分军队退集到上海。陈毅指挥的第三野战排在和汤恩伯指挥的国民党三十万残兵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上海解放后,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现在上海外滩上仍然有陈毅塑像。
34、假领子
假领子这个玩意儿估计只有上海人才能想出来,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买不起衬衫,但是一定要有穿衬衫的范儿,做个衬衫假领子,穿在毛衣里面,热死也不能把毛衣脱了。假领子是上海人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最好体现,上海人凡是都要讲个派头。
35、上海本帮菜
上海本帮菜讲究的是浓油赤酱,红烧狮子头、红烧蹄髈这都是上海本帮菜的招牌。但并非所有上海菜都是如此,也有很多清淡的,南翔小笼包就是典型。小肉包做得鲜而不腻,皮薄到透明得可以看见里面的肉馅和汤水。吃小笼包很有讲究,用筷子夹住小笼包轻轻拎起,在顶端咬出一个小口,先把汤吸掉。汤才是小笼包的精华,有些十分讲究的人,甚至只喝掉汤,其余的就扔了。
36、奶油蛋糕
说上海人洋气,大多是表现在他们的生活方式上。上世纪二三十年的时候,大户人家的孩子过生日就吃奶油蛋糕唱Happy Birthday to you。
37、婆媳关系
上海婆婆难搞定是出了名的,恶劣的婆媳关系在上海尤为显著。直到现在,每天晚上上海卫视和东方卫视播放的关于情感类的访谈节目(如《老娘舅》《幸福魔方》)九成九都是在试图解决婆媳问题。
38、上海早点“四大金刚”
上海早点有四大金刚之说——大饼、油条、豆浆、粢饭。曾今作为衡量民生的标准。
39、电车
张爱玲的小说《封锁》里最重要的场景,就是电车了。铃声“铛铛”的世纪回响,现在上海南京路上还有当年铺的铁轨。
40、黄包车
黄包车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但是在旧上海发扬光大。那时上海由专门的黄包车租赁公司,好像现在的出租车公司一样。大户人家也有私家黄包车,雇佣专门的司机。直到1956年,上海最后两辆黄包车被送进博物馆,供人参观。
41、恒源祥
如今,提到“恒源祥”,你一定首先想到,2008年除夕夜让全国人民以为电视机坏掉的那个超级雷人广告。“恒源祥”就被这个广告毁了,让人都不好意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