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2010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4 19:21: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基础部分(生态因子、种群、群落)

1、在有限环境中,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逻辑斯蒂)。

2、在有限环境中,当初始种群的数量较少时,全部空间和资源几乎未被利用,种群增长近似(指数)增长。

3、(群团)分布是最常见的种群空间分布结构。

4、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一般分为(均匀)、(随机)、(群团)3种类型。

5、(最小面积)是指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

6、典型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一般包括(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层)4层。 7、瑙基耶尔的生活型系统中,(隐芽)植物以隐藏在地下或水中的芽度过不利季节,而地上部分死亡。

8、我国植被采用的主要分类单位为三级,即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9、(重要值)是一个综合数值,能够充分地显示出不同植物在群落中的作用和地位。 10、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四个层次,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11、植物群落中,所占据空间最大,利用环境最充分和对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种,称为(建群种)。

12、(重要值) = (相对密度 + 相对频度 + 相对显著度) /300 。 13、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1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78境称为(生境)。 15、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时,植物吸收与释放(CO2)的速率相等。

1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17、生理有效辐射中,(红橙)光和(蓝紫)光是被叶绿素吸收最多的部分。

18、根据植物开花所需要的日照长短,可区分为(长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

19、种群逻辑斯蒂增长方程dN/dt = rN (1 - N/K)中的 K 代表(环境容纳量)。 20、(多度)表示所调查样地上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21、草原上的草食动物数量总是变动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由于(生态系统的负反馈作用)所导致的。

22、在自然状态下,大多数的种群个体分布格局是(群团分布)。 23、高斯假说是反映两种生物之间(相互竞争)的一种现象。 24、逻辑斯谛方程中,当

趋于 1 时,种群(近似指数增长)。

25、一些藤本植物,攀援在其它的树木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偏利共生)。 26、环境因子中对植物有作用的因子是(生态因子)。 27、每种植物的生态幅影响该种植物的(分布范围)。 28、(低温)在某些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

29、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环境条件较稳定) 30、从裸岩开始的群落演替会经历哪些阶段?

地衣植物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31、生态因子的一般特征:A综合作用B主导因子作用C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D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E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32、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A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B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C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律系统” D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3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是一个开放性的大系统,在外界干扰不超过其生态阈值时,总处于非平衡的稳定状态。但它是非自律系统,它缺乏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的数量远远大于生产者,要维持非平衡的稳定状态,需要不断地从系统外输入能量和物质。

34、生态平衡的概念: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拢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则这种状态可称为生态平衡。

35、生态平衡包括三个方面的平衡,即结构上的平衡.功能上的平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物质数量上的平衡。

36、保持生态平衡的的调节机制: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a反馈机制:物质系统没有绝对的稳定,负反馈系统也是相对的 b抵抗力:是生物系统具有抵抗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之一 c恢复力: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来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学部分 1.

环境问题: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

境的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不利的反馈效应。 2.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引起生态破坏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

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背景: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工业生产及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资

源的利用与减少,各种废弃物不断进入城市环境;人口剧增; 4.

大气环境污染:A臭氧层破坏——由于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的某些化合物含量增加,逐

渐耗损和破坏臭氧层;B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由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砍伐森林的双重作用,增加了温室气体,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C酸沉降危害加剧——酸沉降危害严重,被称为“空中死神”。

5.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

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地复合体。 6.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A人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B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人工化的生态

系统C城市生态系统的不完整性D城市生态系统是高度开放性系统E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性F城市生态系统是多层次的复杂系统G城市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7.

城市生态系统的问题:A自然生态系统环境遭到破坏B土地占用和土壤变化C气候变化

和大气污染D淡水短缺和水污染E人口密集,绿地缺乏F乡镇生态问题严重 8.

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A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B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C城市经济、

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9.

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即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

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10. 城市生态规划的原则:A自然生态原则B经济生态原则C社会生态原则D复合生态原则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生态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与生产力,并有利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 12. 生态城市衡量标志:A高效益的物质转换系统B高效率的流转系统C高质量的环境状况D多功能、立体化的系统E高质量的人文环境F高水平的管理功能。

13.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不断变化的客观过程。

14. 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表示。

15. 城市环境的特点:A城市环境的界限相对明确B城市环境受自然规律的制约C城市环境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D城市环境限制众多,矛盾集中E城市环境系统相当脆弱。

搜索更多关于: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2010 的文档
城市环境生态学复习题2010.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hfbu4ohfm208bi78dq8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