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采用理论演绎、模型构建、实证研究和统计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演绎,我们将在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得出企业采取动态(而不是固态)股权激励方式的内在动因,以及动态股权激励与企业环境和相关激励政策配套的模型。然后,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不同层级和岗位对实施模型的不同影响,归纳出模型具体运用的标准实施模式,再根据所构建的理论模型和标准实施模式选取一定数量国内中小企业进行试验,对动态激励模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我们将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各种类型组织和企业的适用性、理论和推广价值及尚需完善的地方作出进一步探讨。 (二)研究工作方案 1、进行本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综述和高级静态和动态激励模型的构思设计工作。2、从理论高度论证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作为一种全新独立方法体系存在的客观性和价值,阐明其对多类型组织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的借鉴和推广意义;3、动态股权激励模型与其他股权激励方案的比较研究,论证其对传统股份制分配缺陷的修正效果;4、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各类型企业(国有和民营、股份制与非股份制企业)和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的应用研究;5、积极探索与本地企业咨询合作业务(条件成熟时要积极向国内大企业做推广应用),在实境中验证高级激励模型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进行优化和完善。 (三)进度计划 1、2007年6月-8月,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交流和沟通,将完善本课题的研究架构,进行研究分工,并结合课题研究框架作进一步地相关文献的阅读与分析; 2、2007年9月-10月,通过文献阅读及对部分企业的实际考察,就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一.
最新整理
般性企业(未实行股份制改革)的适用性进行评估,精心选择试点企业,与企业老总就模型的构建和有关事项交换意见,对本研究的整体框架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3.2007年11月-12月,在相关文献分析和企业考察的基础上,完成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的最终设计和计算测试工作; 4、2008年1月-5月,结合企业不同岗位和人员特点,设计出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的几种应用模式,拟好研究报告提交试点企业; 5、2008年6月-12月,根据试点企业反馈回的意见,作进一步修订,同时进行企业有关人员和财务数据的调查统计,对实施效果综合评判;组织力量做好课题中期成果的研究和撰写工作。 6、2009年1月-7月,课题组成员将根据所获取的各种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研究课题最终成果的撰写工作,并争取提前拿出最终研究成果(专著)的初稿供有关专家审阅; 7、2009年8月-9月,邀请该领域同行专家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评阅和指导; 8、2009年9月-11月,根据同行专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意见,对初稿作进一步修改与润色; 9、2009年12月,按期完成预定研究任务,向学校科研和教育部社科管理部门申请鉴定结题。 (四)中期成果(系列论文) 1、国内动态股权制前期研究综述及展望,CSSCI刊物发表 2、人力资本参与企业产权动态分配研究综述,CSSCI刊物发表 3、动态股权激励静态模型,CSSCI刊物发表 4、动态股权制与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制度比较,CSSCI刊物发表 5、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在××领域应用的理论探索,CSSCI刊物发表 四、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限800字) .
最新整理
(一)研究工作前期研究基础 1、研究成果定位准确且有价值。作者最初开展研究工作始于2002年,当时撰写的文章用于指导学校社会服务中心的管理制度设计,在该文中首次提出了“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新思想;2004年该文投稿于某人力资源类网络权威媒体,2005年正式发表。在此基础上新撰写的《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在某权威学术转载库中全文检索同类词“股权激励模型”仅此1篇。 2、现有研究成果已进入国内同领域研究前沿。在学术期刊网(如CNKI)同主题文献(“动态股权”)不仅较少而且在其中未能检索出实质性的研究激励模型的成果;在中国优秀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相关的研究亦十分少见,经检索同主题关键词均不足十篇。 3、该项目同主题研究在国外检索不到相关成果,因而该研究的进行将可能极具前沿性和创新。截止今年六月,作者在某大学学习期间在该校外文资料数据库经关键词初步检索未发现有价值的同主题参考文献,并在国际互联网上用外文关键词如“dynamic equity incentive”或“dynamic stock-ownership system”等进行搜索也未能检索出相似的有价值资料。 (二) 资料准备情况 为进行该研究,从2002年起作者即开始陆续购进动态股权、股权激励、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公司治理及有关管理学和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专业论著和教材,价值五千多元。同时,在进行相关论文写作和研究时还从中国期刊网、外文数据库和国际互联网上下载了近千篇相关研究文献。对所搜集的资料在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逐读和思考,对重要内容均进行了较详细记载和编目。 (三)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的主要有代表性论文: 1、郑玉刚,谢永建.动态股权制再创新的几点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6 2、郑玉刚.动态股权激励动态模型,上海经济研究,2007.6 .
最新整理
3、郑玉刚.解析动态股权激励模型的应用模式,科技管理研究,2007.7 4、郑玉刚,蔡根女.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对按股分配缺陷的修正,人大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2005.12 五、调研计划,包括调研内容、调研周期、调研报告的完成时间。(限1000字) 1、本课题将根据试点安排选取1-2个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基地,从企业实际需要和科学研究角度出发,既保证研究质量,提高研究内容前沿性和创新性,也要务求实效地保证研究的实践价值,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各方面工作的需要。因此,本课题调研应围绕反映企业股权结构状况、企业自身特性、股权激励实施历史和现状、类型和模式、管理层和员工工作状态、行为偏好,以及动态股权激励模型如何与企业环境变化和其他特殊奖励政策相衔接等方面的数据资料和实证资料展开。考虑到试点企业资料可能存在的不足,课题组在立足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还将开展广泛的网络调研以最大限度地搜集、整理好相关股份制的实施材料,从而为课题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调研周期拟定在2008年3-4月、11-12月及2009年6-7月间,课题组全体成员采取集中分段、反馈——调整——再反馈的循环调研模式,估计在2009年9-10月份能汇总形成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成果交付使用方。 3、调研报告完成后即报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同时还将以此为载体,走出去主动地与企业和社会有关方面进行友好交流和探讨,如“动态股权制”发祥地和实施地的相关政府管理机构(湖北、江苏、河南、江西等部分地市国资委、发改委、体改办)。估计大致的报送时间能定在总调研报告完成后并最终研究成果(专著)的出炉一齐函送,在2009年的9月-10月间。 六、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及使用范围 (限700字) .
最新整理
1、在南京大学CSSCI核心刊物及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公开发表高质量的系列学术论文5-7篇,并最终撰写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专著1本,由国家专业权威出版社出版。 2、将本课题成果汇编(含中期成果论文集和最终学术专著、研究报告等)实地送呈“动态股权制”发祥地和部分实施地的相关政府管理机构,计划包括湖北、江苏、河南、山西等部分已实施了动态股权制的地市,为当地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及民营经济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和调整服务。 3、将本成果材料汇编奉送给本地有代表性企业和国内部分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并保持与他们的后续联系,及时取得他们的反馈,为研究成果的推广打好基础。 4、将本成果材料汇编奉送给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不辞上门求教,虚心听取意见。 5、将本成果材料汇编提交教育部社科管理部门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以利存档和宣传。 七、经费概算(单位:万元) 类别\\年度 合计 图书资料费 数据采集费 调研差旅费 设备购置和使用费 小型会议费 咨询费 劳务费 印刷费 管理费 其他 合计 5 0.1 0.1 1.0 0.6 0.5 0.5 2.0 0.2 第一年 0.1 0.1 第二年 2.7 0.1 0.8 0.6 0.5 0.5 0.2 第三年 2.2 0.2 2.0 第四年 第五年 需要购置的仪器和设备 名称 数量 金额(万元) 年度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