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课题:动能定理 科目:物理 提供者:毛文龙 教学对象:高一(1)班 课时:1课时 单位:峡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动能定理是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已分别学习过了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2.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2、安培力的方向跟磁场和电流的方向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应用,进一步提高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1.通过课堂讲解、课时训练、课后习题及交流讨论分析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提高训练 2.初中时学生已学过了动能的初步知识,这为本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为实验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量关系做好铺垫。 3.学生主要是在过程分析中存在障碍,如合力做功等求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重点: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左手定则。 难点:左手定则。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教师活动 图片展示: 现代都市生活 富丽堂皇的大厅中, 平稳高效的电梯带给人们上上下下的享受;(图一) 高耸入云的山峰间, 漫步云中的缆车使游客们如临仙境;(图二) 思索:是什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驱动力? 生活发现: 情景:为了检测电梯、缆车的性能,我们常用的仪器是电表; 生活中各种用电器都可以用电表来检测。 思索:电表是如何工作的? 拓展思索:深入认识电动机(图三)和电表。 展示结构:动画展示电动机、电表的结构。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回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 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复习引入点题 在复习所学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增加感性认识。 分析:导线发生形变,受到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 大量实验表明,磁场对电流确实有力的作用。 我们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称为安培力。 [深入思考] 比较现象: 现象1 磁铁对导线产生排斥的效果。 现象2 两根通电导线间产生吸引的效果。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具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讨论 图文并茂加上老师的讲解,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识产生的自然过程,并能够较快接受相关术语。 二.安培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如何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观察记录﹑交流归纳。 探究方法:学生讨论...... 启迪点拨: 1. 要素:磁场和电流都有方向,它们的方向将影 响安培力的方向。 2. 方法:控制变量法。 3. 方案:使用磁铁和导线这一组器材能使实验简便明了。 观察记录: 现象1 只让电流反向,安培力反向。(图六) 现象2 只让磁场反向,安培力反向。(图七) 引发思考: 如何简单快速地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交流讨论:...... 启迪点拨: 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1) 磁场、电流、安培力三者方向在空间中两两垂直。 2) 我们的掌心、四指、大拇指三者方向在空间中也是两两垂直的。 事例1 两根平行通电导线。(图八) 提出问题: 两根通电导线间的作用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 通电导线产生的磁场方向用右手定则判断,受力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 拓展思考:如果把导线换成线圈呢? 事例2 磁场中的矩形通电线圈。(图九) 提出问题: 矩形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受力如何? 事实胜于雄辩。运用视频展示新闻资料,具有真实性,是教学内容有利的论据,对学生也更有说服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