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23:00:4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婴儿最先学会抬头和转头,然后是俯撑、翻身、坐、爬、站立和行走。 3、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生理的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婴儿先学会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他们首先出现的是躯体大肌肉动作,如头部动作、躯体动作、双臂动作、腿部动作等,以后才是灵巧的手部小肌肉动作,以及准确的视觉动作等。

4、儿童动作发展由近及远婴儿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分,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以上肢动作为例,肩头和上臂首先成熟,其次是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下肢动作也是如此。

第三节感知觉发展史最早的(发生在孕期)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深度知觉什么时候有

–深度知觉是对一个物体是在多远、多深的认识。婴儿大约在2-3个月左右时(也有人认为是6个月)具有这种能力。

视崖试验

视崖实验(吉布森)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检测深度知觉是后天习得的还是天生的。(注意,这个实验是的不出但是得不出结果的,只能检测什么时候有深度知觉)

视崖装置的组成:一张1.2米高的桌子,顶部是一块透明的厚玻璃,桌子的一半(浅滩)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另一半是同样的图案,但它在桌面下面的地板上(深渊)。在浅滩边上,图案垂直降到地面,虽然从上面看是直落到地的,但实际上有玻璃贯穿整个桌面。在浅滩和深渊的中间是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使用这种装置对婴儿施测的过程十分简单。

操作:这项研究的被试是36名年龄在6-1个月之间的婴儿。这些婴儿的母亲也参加了实验。每个婴儿都被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深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然后再在浅的一侧呼唤自己的孩子。

各种知觉发生的时间

1、形状知觉的发生发展在8、9个月以前就获得形状知觉2、大小知觉的发生发展4个月以前婴儿就具备了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个月以前的婴儿已能辨别大小。3、客体永久性的发生发展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客体永久性是什么,什么时候发生

客体永久性是知觉恒常性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这已进入表象的范畴。一般认为婴儿到8-12个月才有这种能力。

第四节注意一生下来就有

婴儿一生下来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际上就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注意的最初形态。

注意发展的特点

–婴儿期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才刚刚萌芽。 –0-1岁的婴儿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选择性的发展。

–1-3个月婴儿的注意明显的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对称的、集中的或复杂的刺激物以及所有轮廓密度大的图形。这些事实支持了“轮廓密度论”和“图形视觉论”。

–3-6个月婴儿的视觉注意力进一步发展,平均注意时间缩短、探索活动更加主动积极,而且偏爱更加复杂和有意义的视觉对象。可看见和可操作的物体更能引起他们特别的注意。 –6个月-1岁婴儿睡眠时间减少,白天经常处于警觉和兴奋状态。这时的注意不再只表现在视觉方面,而是以更广泛和更复杂的形式表现在吸吮、抓握、够物、操作和运动等日常感知

活动中。这时的选择性注意越来越受知识和经验的支配,受当前事物或人在其社会认知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婴儿所知的自己与它们关系的支配和影响。

–1岁-2岁婴儿言语的产生与发展使婴儿的注意又增加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广阔的领域,物体的第二信号系统特征开始制约、影响着婴儿的注意。

–2-3岁婴儿无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发展。无意注意是整个婴儿期占主导地位的注意形式,它表现在许多方面:第一,对周围事物的无意注意。第二,对别人谈话的无意注意。第三,对事物变化的无意注意。

记忆发生的时间,以什么为主

–婴儿最早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已产生了记忆。从识记上看,婴儿记忆以无意识记为主,有意识记刚刚萌芽。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定义

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应会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婴儿言语的发展:

各理论的基本观点、阶段(3)

强化说

代表人物:斯金纳

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言语的强化(强化依随)具有决定性作用 2.转换生成说

代表人物:乔姆斯基

?语言是利用规则理解和创造的;

?语法规则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某种语言获得装置(LAD),它可以将普遍语法转化为个别语法;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结构(语义)和表层结构(语音等),前者通过转换规则转为后者 3.模仿说

代表人物:班杜拉

婴儿主要是通过观察学习(模仿学习)各种社会言语模式而获得言语的 4.认知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

言语发展,认知发展是基础和前提

儿童言语起源于智力,并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起源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言语是逻辑和认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

语法发展的3个阶段

三个阶段:

单词句阶段(1~1.5岁) 电报句(1.5~2岁) 完整句(2岁后)

情绪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5周左右,婴儿出现最初的社会性微笑(如对人脸或熟悉的声音); 6-8个月:出现陌生人焦虑(怯生); 6-7个月:出现分离焦虑;

7-8个月:表现出情绪的社会性参照能力。

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

婴儿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形成信任感

艾里克森认为,婴儿期(0~2岁)人格发展的危机是信任对不信任 这一时期,儿童依赖于成年人满足他们的需要。如果他们形成信任感,就能形成亲密的关系;如果形成不信任感,就倾向于形成对环境的怀疑或不信任 如果形成信任感,儿童就能发展起希望的人格品质:他们相信人们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如果不能形成信任感,儿童会认为周围的世界是不友好的,不可预测的,难以形成亲密的关系

形成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敏感的、反应及时的、稳定一致的抚养行为或喂养环境。这种信任感是后来各个时期发展的坚实基础

托马斯、切斯气质三类型学说

容易型:约占40%,生理活动规律,有节奏;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 气质:

由生理尤其是神经结构和机能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属性,表现为行为的能量和时间方面的特点,如行为的强度、反应的速度、活动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等。

困难型:约占10%,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

迟缓型:约占15%,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

另外的35%属于中间型,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

依恋的概念及其阶段(4)及基本类型

依恋:婴儿与抚养者之间建立的相对稳定而强烈的情感联系,是儿童情感社会化的标志。 婴儿的依恋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具有哪些特点? (一)依恋的发展阶段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个月)

对所有的人作出相同的反应,无区分、无差别,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和选择性,对母亲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亲近反应,对陌生人反应较少,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对母亲更为偏爱,母亲在身边时高兴,离开时哭闹;怯生,对陌生人感到紧张、恐惧甚至哭泣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根据特定的目的,与依恋对象形成协调的伙伴关系。 (二)依恋的类型

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反应,可以把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回避型与反抗型又称为不安全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约占65~70%,B型)

母亲在场时,以母亲为安全基地,进行自由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积极;母亲离开时,感到焦虑、不安;当母亲回来时,寻求与母亲亲近,容易抚慰 2.回避型依恋(约占20%,A型)

对母亲在场与否不关注,母亲离开时不反抗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理会 3.反抗型依恋(约占10~15%,C型)

母亲离开时,警惕、极度苦恼和反抗,短暂的分离会引起极度的反抗。当母亲回来时,既寻

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也称为矛盾型依恋

另外,Main和Solomon提出混乱型依恋(即D型依恋),这是最不安全的一类依恋,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杂乱无章,缺乏目的性、组织性,不一致、不连贯,行为是A,B,C三类依恋的行为不寻常的结合,亲近、回避、反抗兼有,有时行为怪异,

如看到陌生人时转过头去,做出怪异举动,或者僵立不动。这类依恋常见于母亲抑郁和被虐待的儿童。

不同类型的依恋会产生相对持久的影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通常更为健康,而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相对消极

第六章

注意发展的基本特点

无意注意高度发展,而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

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几个大标题即可)

学前儿童已能用语言描述他们记住的东西,他们还能按照有关记忆任务的指导语来记忆。这使记忆在儿童早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一)记忆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记忆,尤其是短时记忆的容量不断增加 (三)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四)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渐发展 (五)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 具有初步的抽象概括性; 言语的作用日益增强。

幼儿思维的局限性(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思维最严重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外的他人的观点,他们认为,其他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们自己一样。(三山实验)

泛灵论思维:由于幼儿自我中心地把人的意图赋予物理事件,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出现泛灵论思维——认为没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与生命类似的性质,如思想、愿望、感受和意图,就像他们自己一样。

不能守恒:守恒是指,在物质的外表发生很大变化(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时,某些物体的物理特征和物质含量保持不变。

皮亚杰认为,自我中心造成儿童思维的刻板性和非逻辑性。 不可逆性:前运算阶段最大的非逻辑特征是它的不可逆性,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心理上不能通过问题的一系列阶段,然后再以相反的方向返回出发点。可逆性是任何逻辑运算的一部分。

缺乏等级分类能力;缺乏逻辑运算能力使幼儿很难进行等级分类。也就是说,他们不能根据相似性和差异性把物体分成类和子类。(类包含问题)

自言自语的特点以及性质

自言自语

皮亚杰认为,自言自语是自我中心言语,是自我中心思维特点的表现,是思维的自我中心决定的

搜索更多关于: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的文档
发展心理学重点知识整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i80d9hpxv8jj329nafr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