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生态学复习提纲20140626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6 16:06: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4)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生物群落对栖息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形成群落环境。(5)一定的动态特征: 群落的发展演替。(6)一定的分布范围 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中,不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不同生物群落都是按者一定规律分布的。(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不同群落之间的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 优势种(dominant speci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特点: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影响:去除优势种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改变,而去除其他物种影响较小,因此保护优势种对于维护群落的稳定很重要。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优势层的优势种

单建群种群落或单优种群落只有一个建群种的群落,如,温带森林、草原多为单建群种群落;

共优种群落或共建种群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建群种,如热带雨林。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到一定作用的植物种;位置:在复层群落中,它通常居于下层。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群落中的常见种类,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 : 偶见种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种群组成的数量特征有,多度与密度,盖度,频度,重要值,物种的多样性等。 多度(Abundance)指种类的丰富程度,我国采用Drude 七级制多度。

密度(Density):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D=N/S

盖度(cover degree 或 cover rage) :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种盖度、层盖度、总盖度。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2.54cm)高度的断面计算,对森林群落则以树木距离地面高(1.3m处)断面积计算。 显著度:乔木的基盖度。

频度(freqency) :某一物种在调查范固内出现的频率,常按包含该种个体的样方数占全部样方数的百分比来计算,即:频度=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 l00% /样方总数。 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V):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值。

重要值=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 (IV) RD% RF% RP%

相对多度=某个种的个体数/所有种的个体数×100% 相对频度=某个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100%

相对显著度=某个种的胸截面积/所有种的胸截面积×100%

物种的多样性: 是维持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的基础。

实验证明,每减少一个物种,就会影响到30个以上物种的生存,物种多样性降低,会导致群落结构的简化和功能的不稳定。

衡量指标: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魏纳指数等。

解释生物多样性梯度的学说之一,空间异质性学说:当人们由寒带经温带到热带旅行时就能得到一个明显的感觉,环境的复杂性随之而增加。物理环境越复杂,或叫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也越高,物种多样性也越大。

群落的外貌是群落内种群之间、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决定因素:1)植物的生活型;2)物种组成,优势物种及其数量对群落的外貌有决定性影响;3)植物的季相;4)植物的生活期,如一年生、两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组成的群落外貌不同。

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结构随时间序列而发生的变化,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在于环境因子的不断变化。

波动:周期性波动——自然因素的节律性变化,引起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上的周期性变化;非周期性波动——自然因素的非节律性变化引起的,不规则波动。 特点:变化是可逆的,不引起群落性质的变化。

演替: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演替的结果是形成了新的群落。

特点:变化是不可逆的,由一种类型的群落演化成另一种类型。

岛屿效应:岛屿的面积越大,容纳物种数越多的效应。 波动:限于群落内部的短期可逆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波动类型:不明显波动、偏途性波动、摆动性波动。 演替(succession):是某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它是群落动态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是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是指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不存在植被,但在土壤或基质中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群落演替是群落结构与功能发生定向的、有序的变化; 要想使群落演替停留在某一状态,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

第六章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特性?

(1)生态系统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也是生态学

上一个主要结构与功能单位。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时空边界:客观实体性; (3)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 + 非生物成份 生态系统由相互作用的生物和非生物成份组成;

生物成份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这三大功能群。 (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能量是单方向流动的,物质是可以被循环式利用的,信息传递则包括营养信息、化学消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 通常,物种组成的变化、环境因素的改变和信息系统的破坏是导致自我调解失败的主要原因。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生物与环境进化适应的结果;

1)同种生物种群密度调节:有限环境中的种群波动普遍现象;2)种间种群数量调节,多通过食物链关系;3)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节。

生态失衡: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物种数目越多,自我调节能力也越强。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就失去了作用; (6)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开放性: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性; 动态性: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发展、死亡,而环境也处于不断地演变、更替之中,所以,生态系统也始终处于发生、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之中,表现出生长、发育和衰亡的特征,体现了整体演化的规律。 (7)生态系统营养级的数目通常不越过5~6个;

生态系统中营养级的数目受限于生产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和这些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巨大损失。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food chain)。

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就是食物网(food web)的概念。

一个复杂的食物网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食物链的四种类型: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腐生性食物链。

生物蓄积现象: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外来物质在机体内积累的现象。

生物蓄积系数:表示生物对某种外来物质的蓄积能力(潜力)。

超量蓄积现象:生物体能够异常蓄积大量外来物质的现象。(主要是吸收量大、半衰期长的物质)。

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总和。 第一营养级:包括绿色植物的所有自养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起点; 第二营养级:所有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植食动物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所有植食性动物为食的动物;

能量通过营养级时逐级剧减,通常营养级为4~5级,很少超多6级。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是逐级减少的,减少的原因是:(1)各营养级消费者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利用前一营养级的生物量,总有一部分会自然死亡和被分解者所利用;(2)各营养级的同化率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总有一部分变成排泄物而留于环境中,为分解者生物所利用;(3)各营养级生物要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总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变成热能而耗散掉。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ies):在生态系统食物链的不同点上,能量之间的百分比率。特指某一营养级的能量输出和输入间的比率。

生态金字塔:体现各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反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营养机能的(图解)锥体。包括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小结)

① 生态系统中能量产生、转换完全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转化和守恒)。系统能量增加,环境能量减少,但总能量不变。所不同的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转变为热能、机械能等其他形式。 ② 生态效效率等于10%。能量沿着食物链方向流动,在其流动时,生物中的能量由于各个营养级生物维持自身生命消耗而逐级减少,估计每经一个营养级的剩余能量为原有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余的都消耗了.

③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非循环的,它只能一次流过生态系统,单程前进,不可逆。(热力学第二定律)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流动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密不可分的。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被消耗、单向循环(流动),不可逆的。而物质循环是可逆的,多向可返回原来的化学形态,并可逃循、脱离生态系统。

信息是实现世界物质客体间相互联系的形式。

每一个信息过程都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多个信息过程相连就使系统形成信息网,当信息在信息网中不断被转换和传递时,就形成了信息流。

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ecological balance)指一个生态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内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物质与能量输入输出接近平衡,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然调节(或人为调控)能恢复原初的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虽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起作用,如果干扰过大,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这个临界限度称为生态阈限度。

生态阈限决定于环境的质量和生物的数量。在阈限内,生态系统能承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压力和冲击,具有一定程度

的自我调节能力。超过阈限,自我调节不再起作用,系统也就难于回到原初的生态平衡状态。

生态阈限的大小决定于生态系统的成熟程度。生态系统越成熟,它的种类组成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大,对外界的压力或冲击的抵抗能力也越大,即阈值高;相反一个简单的人工的生态系统,则阈值低。 保护生态系统,防止生态失衡:

1.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2.积极保护森林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植树种草。 3.既要工业化现代化更要环境优质化——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

4.大力发展环境科学研究。 解决生态平衡失调的对策?

生态平衡失调最终给人类带来不利的后果,失调越严重,人类的损失也越大。因此,时刻关注生态系统的表现,尽早发现失调的信号,及时扭转不利的情况至关重要。同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保护生态系统,预防生态失调,则可事半功倍。

(1)自觉地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协调代替对立,实行利用和保护兼顾的策略。其原则是:①收获量要小于净生产量;②保护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机制;③用养结合;④实施生物能源的多级利用。

(2)积极提高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的人工生态系统。

(3)注意政府的干预和政策的调节。

搜索更多关于: 生态学复习提纲20140626 的文档
生态学复习提纲20140626.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i93t8acdl3x5if1kn1o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