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上)导学案 桃花源记 主备人:吕广枝(三河湖实验学校)
第21课 桃花源记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 “缘、俨然、诣、规、问津”等文言实词的意思;理解掌握“妻子、交通、绝境、无论”等词语的古今义。
2.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在理解重点文言字词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3.反复朗读体会文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预习体验案】 体验一:词海拾贝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俨然( ) 阡陌( ) 便要还家( ) 刘子骥( ) .....此中人语云( ) 黄发垂tiáo( ) yí( )然自乐 yì( )太守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渔人甚异之: (4)豁然开朗: ...(5)土地平旷: (6)屋舍俨然: ....(7)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8)悉如外人: ..(9)黄发垂髫: (10)并怡然自乐: .....(11)乃大惊: (12)咸来问讯: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4)便扶向路: ..(15)欣然规往: (16)后遂无问津者: ...(17)寻病终: (18)便要还家: ..
3.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1)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2)仿佛若有光 仿佛 古义: 今义: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古义: 今义: 4.文学常识:《桃花源记》的作者是_________(朝代)著名的诗人________,后人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为____________。 体验二:文苑采菊
1.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谥号“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
1 / 6
语文八(上)导学案 桃花源记 主备人:吕广枝(三河湖实验学校)
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2.写作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选作课文的,就是这篇有新奇情节、有优美环境、有人物、有对话的《桃花源记》。
体验三: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重点字词的基础上通译全文。 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下面语句划分朗读节奏。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2.翻译下列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新知探究案】 探究一:整体感知 1.整理本文的线索: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按照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描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层次清晰。 2.根据线索复述故事。
探究二:感知文意,合作探究
3.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 渔人迷路后发现了一个怎样的桃花林?描写桃花林景物有何作用?
(2) 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3) 对于渔人的到来,桃源中人又有怎样的表现?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民风?
2 / 6
语文八(上)导学案 桃花源记 主备人:吕广枝(三河湖实验学校)
(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渔人会向桃源人说些什么?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4.语言赏析
通读全文,我们发现桃源之景如此优美,桃源之人如此快乐,景之美,人之乐具体表现在哪里?结合文章内容,发挥联想与想象,请模仿下面的句式表达出来。
例: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际,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毯子————
例:这里的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探究三:主旨把握
5.渔人离开桃花源“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遂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素质提升案】
提升一:假如桃源真的存在,你愿意做一个桃源中人吗?为什么?
提升二:在当今社会,你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请向大家描述一下。
提升三:假如太守找到了桃花源,那桃花源里会发生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续写结果。
【助读链接】
3 / 6
语文八(上)导学案 桃花源记 主备人:吕广枝(三河湖实验学校)
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谆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
答案示例
【预习体验案】 体验一:词海拾贝
1.yǎn qiān m? yāo jì yù 髫 怡 诣 2.(1)沿着,顺着 (2) 鲜艳美丽 (3)以——为异,对——感到惊奇 (4) 开阔明亮的样子 (5)平坦开阔 (6)整齐的样子
(7)类 (8) 全都 (9)老人孩子 (10)全,都 (11)竟然 (12)都
(13) 请 (14)沿着 (15)计划 (16)问路,探访 (17) 不久 (18)通“邀”邀请 3.(1)鲜美 古义:艳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2)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的样子 今义:好像 (3)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业的总称
(4)妻子 古义:妻子和孩子 今义:专指妻,男子的配偶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走投无路的境地
(5)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6)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够 4.东晋, 陶渊明, 世外桃源
4 /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