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中检测题参考答案
1 D 解析:燃放礼花时生成了其他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面包变质是发生了缓慢氧化而长霉变质,属于化学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光照和叶绿素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而冰雪融化只是水的状态由固态变成了液态,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2 D 解析:N60是由一种非金属元素——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中的非金属单质。
3 B 解析: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是化合反应;水通电时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是分解反应,但不是氧化反应;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也不是氧化反应。
4 D 解析:A中试管内液体量超过了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故A错误;B中闻气体气味的正确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不能将鼻子靠近瓶口直接闻气体气味,故B错误;C中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能俯视或仰视,故C错误;D中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故D正确。
5 D 解析: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时,沉淀可以除去大颗粒的固体难溶物,过滤可以除去大部分固体难溶物,吸附可以除去一部分色素和异味物质,但经过上述处理的水,可能还含有一些可溶性的杂质,不是纯水,D错。
6 A
7 B 解析:图中R约占空气体积的1/5,因此R指的是氧气。
8 B 解析:A和D都是利用物质的导电性,C利用物质的导热性,都属于物理性质。 9 B
10 B 解析: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生成的产物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中也含有氧元素,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生成的产物氯化钾中不含有氧元素,通过计算比较可知B正确。
11 C 解析:在亚硒酸钠中,Na为+1价,O为-2价,设硒元素(Se)的化合价为x,由于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有:(+1)×2+x+(-2)×3=0,x=+4。
12 D 解析:在河水中加入明矾只能除去河水中悬浮的固体小颗粒,故A不正确;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B不正确;当超出了水的自净能力时水仍会被污染,故C不正确。
13 C 解析:氢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液态氢气也是无色的。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约是氧气密度的1/16。
14 B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图示A表示由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图示B表示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图示C表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图示D表示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15 C 解析:H表示氢元素,还表示一个氢原子,并不能表示物质的组成,故A错误;P2O5中数字“5”表示在一个五氧化二磷分子中含有5个氧原子,故B错误;带正电的离子为阳离子,因此Fe2+属于阳离子,而③中的质子数=12,电子数=2+8=10,即质子数>电子数,属于阳离子,故C正确;在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故D错误。
16 D 解析:在元素周期表的单元格中,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核电荷数=原子序数=31,故A正确;右上角的符号即为元素符号,故B正确;镓带“钅”旁,属于金属元素,故C正确;最下端的数字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为“1”,省略不写,不是“g”,故D错误。
17 B 解析:反应物中有由相同元素组成的单质。
18 C 解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高铁酸钠由三种元素组成,因此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误;在高铁酸钠中钠、铁、氧三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4,并不是它们的质量比,故B错误;设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
\\\\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解得x=+6,故C正确;高铁酸钠是由两种金属元素和一种非金属元素组成的,D中的金属和非金属指的是单质,故D错误。 19 B
20 B 解析:液态氧转化为氧气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是物理变化。液态氧是纯净物,氧气也是纯净物,A错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分子间的间隔增大,B正确;液态氧转化为氧气,分子没变,因此化学性质也没变,C错误;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没变,因此分子总数也不会变,D错误。
21(1)氢元素(或1个氢原子) 两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铝离子(或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 (2)2Fe O3 CO2
22(1)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3)化学性质 (4)物理性质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是一个过程,它们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物质的性质、特点,化学性质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毒性等,物理性质是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熔点、沸点等。
23(1)﹣1 (2)变大 (3)过滤 吸附 (或沉淀 蒸馏)(任写两种即可) 解析:(1)NaCl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可求得氯元素的化合价。(2)液态水变为雪花,体积变大,所以水分子间间隔变大。(3)水的净化方法有:过滤、吸附、沉淀、蒸馏等。
24(1)铝 失去 Al3+ (2)38 SrCl2 5(或五) 解析:(1)表中13号元素的名称是“铝”,该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小于4,是典型的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其离子符号为 “Al3+”。 (2)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锶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以计算:x=2+8+18+8+2=38;锶原子的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这2个电子,形成+2价的锶离子,在氯化物中氯元素通常显示-1价,故锶元素的氯化物的化学式为SrCl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元素所在的周期数,锶原子有5个电子层,故锶元素应在第5(或五)周期。
25(1)黑色固体,难溶于水 能与浓盐酸反应 (2)MnCl2 +2 解析:(1)物理性质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26 (1) ③ (2) C (3)肥皂水 煮沸(或蒸馏等其他合理答案) (4)吸附 解析:(1)网格净水的原理和过滤的操作原理类似,能将不溶于水的大颗粒物质与水分离。(2)步骤②所起的作用是使水中的泥沙沉积到底部,与沉淀的原理是相同的,故选C。(3)检验硬水和软水的简单办法是加入肥皂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钙、镁离子的多少,钙、镁离子可以和肥皂水产生浮渣,所以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异味、色素和有毒物质。
27 (1)ABD (2)防止熔化物溅落到瓶底,炸裂瓶底 吸收生成的气体,避免污染空气 (3) 1 / 5 足量 偏小 N2 木炭燃烧消耗氧气,同时生成二氧化碳,瓶内气体体积无明显减小 生成物最好是固体 解析:(1)铁丝、红磷以及硫都能与氧气反应,且都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反应都需要点燃,铁属于金属。(2)铁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需在瓶底事先放少量的水,防止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硫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硫具有刺激性气味,污染空气,可以使用水来吸收。(3)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其余主要是氮气;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的含
+4
\\\\
量,红磷必须足量;等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否则温度过高,进入集气瓶内的水量减少,使测定结果偏小;使用木炭时,由于燃烧生成的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体体积无明显减小;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使用的药品与氧气反应时生成的最好是固体。
28 (1) 酒精灯 集气瓶 (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 水+氧气 氧气不溶于水 集
气瓶口处有大量气泡冒出 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且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 将带
火星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处,木条复燃 (3)高锰酸钾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 水倒吸入试管,使试管炸裂 (4)氯酸钾
催化剂 加热
氯
化钾+氧气 分解 (5) 分离液态空气
29 (1)176 (2)9∶1 (3)氧 解析:(1)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12×6+1×8+16×6=176。(2)维生素C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12×6)∶(1×8)=9∶1。(3)维生素C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6)∶(1×8)∶(16×6)=72∶8∶96,因此维生素C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