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管理学《管理学》(第三版)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讲稿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31 21:24:4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讲 稿 讲 授 内 容 第二篇 决策与计划 第七讲 决策与决策方法(一) 组织中的决策是指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也指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决策所遵循的原则是“满意”而不是“最优”。决策需要适量的信息。 决策理论在经历了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后,又有了新的发展。决策作为一个过程,通常包含以下步骤:①诊断问题(识别机会);②明确目标;③拟定方案;④筛选方案;⑤执行方案;⑥评估效果。决策者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决策的各种影响因素,努力提高决策的效率,另一方面要谨防自己陷人各种决策陷阱中。 第一节 决策与决策理论 一、决策的定义 关于决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个简单的定义是,“从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的过程就是决策”(杨洪兰,1996)。一个较具体的定义是,“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周三多,1999)。还有人从决策的过程入手对决策加以定义,如宁龙在《决策谋略:破解决策密码》一书(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版)中所列举的管理学专家伯利·卡塔尔和系统论专家杰伊·洛西对决策的定义(参见该书的第3 -4页);①又如,在张石森、欧阳云所主编的《哈佛MBA战略决策全书》一书(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中,决策被定义为“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参见该书的第76页)。 在本书中,我们采用路易斯、古德曼和范特(Lewis,Goodman and Fandt,1998)对决策的定义:“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称为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尽管各人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不尽相同。在第二节介绍的过程包含6个步骤。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二、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对决策者来说,要想使决策达到最 1 备注 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缺一不可:①容易获得与决策有关的全部信息;②真实了解全部信息的价值所在,并据此拟定出所有可能的方案;③准确预测每个方案在未来的执行结果。 但现实中,上述这些条件往往得不到满足。具体来说原因有:①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②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③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三、决策的依据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要不计成本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管理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超过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该信息。 所以我们说,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决策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 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主要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以前。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 (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 (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实现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从而逐渐被更为全面的行为决策理论所代替。 (二)行为决策理论

2

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古典决策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发难的第一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A.西蒙,他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参见第三节)。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即人是有限理性的,这是因为在高度不确定和极其复杂的现实决策环境中,人的知识、想象力和计算力是有限的。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所谓知觉上的偏差,是指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决策者仅把问题的部分信息当作认知对象。 (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决策者选择的理性是相对的。 (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对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对决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带来较为可观的收益。 (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①决策者不注意发挥自己和别人继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只满足于在现有的可行方案中进行选择;②决策者本身缺乏有关能力,在有些情况下,决策者出于某些个人因素的考虑做出自己的选择;③评估所有的方案并选择其中的最佳方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这可能得不偿失。 行为决策理论抨击了把决策视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骤的片面性,主张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例如,日裔美籍学者威廉·大内(William Ouchi)在其对美日两国企业在决策方面的差异进行的比较研究中发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导致这种决策差异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原因,从而开创了对决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也对“完全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战。林德布洛姆认为决策过程应是一个渐进过程,而不应大起大落(当然,这种渐进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也会形成一次变革),否则会危及社会稳定,给组织带来组织结构、心理倾向和习惯等的震荡和资金困难,也使决策者不可能了解和思考全部方案并弄清每种方案的结果(这是由于时间的紧迫和资源的匮乏)。因此,“按部就班、修修补补的渐进主义决策者,似乎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而实际上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在与无边无际的宇宙进行搏斗的足智多谋的解决问题的决策者。”这说明,决策不能只遵守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3

第二节 决策过程 一、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决策者必须知道哪里需要行动,因此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管理者通常密切关注处在其责任范围内的相关数据与信息。实际状况与所预期状况的差异提醒管理者潜在机会或问题的存在。识别机会和问题并不总是简单的,因为要考虑组织中人的行为。有时候,问题可能埋藏在个人过去的经验、组织复杂的结构或个人和组织因素的某种混合中,因此,管理者必须特别注意要尽可能精确地评估问题和机会。而另一些时候,问题可能简单明了,只要稍加观察就能识别出来。 评估机会和问题的精确程度有赖于信息的精确程度,所以管理者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低质量的或不精确的信息不仅白白浪费掉大量时间,也使管理者无法发现导致某种情况出现的潜在原因。 即使收集到的信息是高质量的,在解释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扭曲。有时,信息持续地被误解或有问题的事件一直未被发现,这些都使得信息的扭曲程度加重。大多数重大灾难或事故都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这一时期,有关征兆被错误地理解或不被重视,从而未能及时采取行动,导致灾难或事故的发生。 即使管理者拥有精确的信息并正确地解释它,处在他们控制之外的因素也会可能对机会和问题的识别产生影响。但是,管理者只要坚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并仔细地解释它,就会提高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性。 二、明确目标 目标体现的是组织想要获得的结果。所想要获得的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下来,因为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如我们通常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利润或成本目标,用每人的产出数量来衡量生产率目标,用次品率或废品率来衡量质量目标。 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术决策,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业务决策。无论时间的长短,目标总是指导着随后的决策过程。 三、拟定方案 一旦机会或问题被正确地识别出来,管理者就要提出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试图达到的目标铭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 管理者常常借助其个人经验、经历和对有关情况的把握来提出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备选方案可以是标准的和显明的,也可以是独特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标准方案通常是指组织以前采用过的方案。通过头脑风暴法、名义组织技术和德尔菲技术等

4

可以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四、筛选方案 决策过程的第四步是确定所拟定的各种方案的价值或恰当性,并确定最满意的方案。为此,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预期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例如,管理者会提出以下的问题:该方案有助于质量目标的实现吗?该方案的预期成本是多少?与该方案有关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有多大? 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就可以做出最后选择。尽管选择一个方案看起来很简单,只需要考虑全部可行方案并从中挑选一个能最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案,但实际上做出选择是很困难的。由于最好的选择通常建立在仔细判断的基础上,所以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 五、执行方案 选定方案之后,紧接着的步骤就是执行方案。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如果组织内部恰好存在方案执行所需要的资源,那么管理者应设法将这些资源调动起来,并注意不同种类资源的互相搭配,以保证方案的顺利执行。如果组织内部缺乏相应的资源,则要考虑从外部获取资源的可能性与经济性。 管理者还要明白,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各方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善于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损害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为了组织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可能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可以拿出相应的补偿方案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化解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管理者更应当明白,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将决策的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与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让他们树立起责任心,感受到组织赋予他们的压力;②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做到责权对等,相关主体拥有必要的权利,便于其完成相应的目标;③设计合理的报酬制度,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相关主体实施奖惩,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能够实现责、权、利三者的有效结合,确保方案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路线演进。 六、评估效果 对方案执行效果的评估是指将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体来说,如果发现偏差的出现是由于当初考虑问题不周到,对未来把握不准,或者所拟定的方案过于粗略(也就是说,偏差的发生与决策过程中的前四个步骤有关),那么管理者就应该重新回到前面四个步骤,对方案进行适应性调

5

管理学《管理学》(第三版)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iqff0wlxo79ew80o94h77xpo584e200r2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