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卷(能力提升)
考点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某地农业生产景观图,完成1~3题。
题号 1、2、3、4、5、12 6、7、8、9、10、11、13
1.有关图中反映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机械化水平低 ②生产规模小 ③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高 ④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等地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反映的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其特点为:水利工程量大、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
2.图中反映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占耕地比重较低的国家是( ) A.孟加拉国 B.俄罗斯 C.朝鲜 D.泰国 答案 B
解析 水稻生长需要较好的水热条件。俄罗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季风水田农业分布较少。
3.在农业生产中,为防御旱涝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B.培育良种 C.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D.改良土壤 答案 C
解析 季风水田农业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季风气候区内旱涝灾害多发,对水稻生产威胁很大。需要政府大力投资并组织水利工程建设。
水稻种植业也称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故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下图为美国水稻种植区图和世界水稻生产投入三角坐标图,其中,a、b、c分别表示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投入中的劳动力、生产资料和科技投入。读图,回答4~5题。
4.美国水稻种植业与亚洲水稻种植业的明显差异是( ) A.产量不同 B.种植制度不同 C.播种技术不同 D.产品品种不同 答案 C
解析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区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种植业区,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优越的区位条件。水稻种植除了亚洲外,其他地区也有种植,但与亚洲的种植有着本质的区别。美国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主要采用的是旱地直播技术。
5.图中的甲、乙、丙、丁四点最能代表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C
解析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由于地处人口稠密地区,所以在生产上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但科技水平低。
读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图中b带是( ) A.春小麦带 B.玉米带 C.冬小麦带 D.棉花带 答案 B
解析 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图中a带为春小麦带,b带为玉米带,c带为冬小麦带,故B项正确。
7.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生产方式是( ) A.农民合作社 B.专业大户 C.家庭农场 D.国营农场 答案 C
解析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其生产方式是家庭农场经营。 读2016年四个国家粮食作物生产的统计表,完成8~9题。
粮食作物生产统计 每公顷肥料施用量(千克) 每公顷产量(千克) 农业劳动力人均产量(吨) 农业劳动力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
8.甲、乙、丙、丁四国中最可能属于商品谷物生产国的是( ) A.甲、乙 B.甲、丁 C.乙、丙 D.丙、丁 答案 C
甲 250.8 2 498 6.1 2.1 乙 53.7 977 140.6 186.6 丙 108.8 1 956 121.7 145.6 丁 191.9 3 150 79.2 37.9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乙、丙两国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多,农业劳动力人均产量高,能够反映出两国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粮食商品率高的特点,因而最可能属于商品谷物生产国。
9.乙国要提高粮食的总产量,其致力发展的方向应是(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扩大灌溉面积 ③提高机械化水平 ④增加化肥施用量 ⑤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良种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答案 D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乙国粮食单产低,肥料使用量少。要提高乙国粮食的总产量,主要靠提高单产;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化肥施用量,发展农业科技、培育良种等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
下图为北半球某农场的农事安排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农场( )
A.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B.小麦生产为冬小麦类型 C.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 D.农业生产为粗放型 答案 A
解析 图中信息显示,该农场种植的作物是小麦,且春种秋收,为典型的春小麦,故可判断为商品谷物农业,我国华北地区小麦生产为冬小麦类型,该农场
采用机械化生产,生产资料投入多,属于密集型农业。
11.该农场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是( ) A.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B.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C.市场和饲料是其主导因素 D.经营方式多为国营 答案 B
解析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饲料对商品谷物农业的影响不大。经营方式以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家庭经营为代表。
二、综合题(共2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晋祠大米被誉为“皇家贡米”,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稻田灌溉用水是地下岩溶排泄出的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的晋祠难老泉泉水。晋祠镇周边地区的地表覆盖有深厚的黑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蓄水性强。在煤炭经济的影响下,难老泉泉水逐年减少,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1994年难老泉泉水彻底断流。难老泉断流后,稻农只能用地下井水和汾河中流来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灌溉。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晋祠大米这千年“皇家贡米”基本绝迹。近几年,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加强关井压采、加快造林绿化等多种手段修复水生态。从2010年开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出台了专项奖励补贴政策,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育“晋稻7号”“晋稻8号”“晋稻10号”三个优良新稻种,开始保护性复种晋祠大米,到2016年已经复种4 000多亩,经农业部门检测,稻米品质已恢复至30年前的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