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四步八环教学模式课时教案
授 课 人 班级 六年级 时 间 课 型 综合探究 课 题 唱大戏——脸谱 教学目标 总课时 9 1、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了解脸谱的基本知识(构图、色彩、图形图案) 2、过程与方法:运用脸谱基本知识绘制富有特色的脸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脸谱艺术极高的艺术价值、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 重戏剧脸谱的认识与绘制 点 难脸谱纹样的适当设计和色彩的恰当运用 点 方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法 手多媒体、指导法 段 教 学 板书色彩、构图、图案纹样 设计 作业布置 必做脸谱绘制 题 选做无 题
教学环 教 师 教 学 活 动 入课:视频节目“唱脸谱”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问:再给大家一次机会表演这个节目中,在哪里可以再完善学 生 学 习 活 动 学生跟唱 学生回答(道具脸谱) 了解学习目标 入课定标 节目? 定标:课题 学习目标 自学互助 自学:问:通过大家课前对脸谱的了解以及课本20页的内 容,你知道脸谱的由来么? 讲解 脸谱的传说由来(纪念兰陵王骁勇善战) 问:什么是脸谱,哪些角色有脸谱?不清楚的同学看课本20页 讲解 脸谱是一种特殊的舞台化妆。生:男性角色。旦:女性角色。末:搞笑滑稽角色。净:强烈性格特色的角色。视频展示净角 课件展示众多净角脸谱图片 合作探究 问:这么特殊的妆容,你见过的其他妆容比特殊在哪里,与老师平时的妆容比特殊在哪里? 点拨:1、色彩:鲜艳,有一个主色调,主色调代表性格 红、白、黑、金、绿··· 学习活动一:猜一猜:铁面无私,赤胆忠心 学生思考回答(分享交流互助) 学生回答 观看视频 观看、欣赏、发现脸谱的美 学生回答 (畅所欲言:颜色亮,花纹多···) 学生举例说明颜色与性格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模仿表演其性格 学生讲台指一指花脸的基本三块分区 展示点拨 总结:正面意义的红、黑 中性意义的蓝、绿 负面意义的黄、白 2、构图:基本对称、三块瓦脸(眉、眼、鼻窝) 学习活动二:以三块瓦脸为基础辨认花脸 3、图案纹样 用什么样的脸谱纹样来突出性格特点? 讲解:一堆点,可以是星星、圆点、椭圆点、不规则外形点··· 线,可以是直线、曲线、波浪线、粗、细线··· 面,纯面、点线结合面···· 4、视频展示绘制步骤 1、构思:性格特点 2、铅笔起稿:三块瓦脸,融入性格图案 3、勾线笔勾线 4、填涂色彩 观看教师演示绘画 自主绘制纹样 学生总结 达标小结 达标:要求:参考脸谱的特点,绘制一幅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性格的人物脸谱。 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四:通过颜色、纹样等学生互猜脸谱性格 拓展:脸谱在生活中应用 课堂结束:学生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有什么体会? 中国的戏曲文化浩如烟海,脸谱艺术作为京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希望大家能继续学习、探索中国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做一名光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发扬者。比如戏曲文化中的服饰,课下预习下节课内容 自主完成脸谱绘制 互评互猜、教师积极点评 谈收获、感受
学情分析:初中一年级同学大多学习态度端正,积极性高,对于美的事物有兴趣,有初步感受美的能力,作画时初步培养了观察习惯,对动手操作有较大的兴趣,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大胆想象。但由于学习的内容是平时同学们接触较少的戏剧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注重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尽量的将各个知识点讲解得浅显易懂些,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效果分析:本节课学习热情较高,兴趣浓厚,对我国戏曲脸谱艺术有了初步的了解,了解了脸谱的基本谱式,理解了不同色彩代表的人物性格,掌握了脸谱的基本特征与画法。能够自主大胆的创作并主动上交展示。
教材分析:《唱大戏》这一课,选自湘版美术教材六年级下册第6课。本课是脸谱的欣赏与认识、制作融为一体的综合课,主要是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初步认识和模仿学习。也是对以前学过的人物肖像画、色彩、对称图案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主图用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表现戏曲人物夸张、生动的造型特点,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知,本课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脸谱的欣赏和脸谱基本知识的学习,制作完成一张戏剧脸谱的制作。第二课时为欣赏戏曲服饰。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画脸谱,感受戏剧艺术中这一特殊的化妆艺术,本节课通过了解-交流-创作的环节来对脸谱色彩,构图,图案等方面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热热情高,对中国传统戏曲脸谱艺术兴趣浓厚,课堂中能够自主积极绘制脸谱,但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时间的把控上,前半部分用时稍长,课堂最后缺少一个能促进发展的评价环节,评价环节过于仓促,语言评价不到位,学生情感没有得到升华,语言的评价不如将学生作品贴到展板上给大家看。第二,在纹样的讲解上不足,没有拓宽学生思路,使部分学生在创作环节无从下手不敢创作。
课标分析: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课程,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