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引导导学生自己去求知,又引导学生自己去实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既引导学习方法,又培养自学态度、习惯和能力;既立足于当前的学习,又着眼于终身学习。其最终达到使学生在学会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的叶圣 陶老先生尤其讲到: “要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教学的“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叶圣陶的这些话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这些话对于我们开展自主学习教育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广义的自主学习是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个人自学在内的一切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广义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学校教育是基础和关键,一个人只有在学校教育中较好地实现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在其它教育活动中实现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
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探索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狭义的自主学习关联学校教育,包括了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等四个要素。
(一)当前的问题:
一般教师不研究学习的理论,不理解学习的规律;不注重学习的方法,不激发学生的内在意识;也不注意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教学态度与行为都偏向于保守;未将教学真正结合起来,达到相长的效果。
(二)解决的方法:
我们对自主学习的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有以下一些定位:
1 、基于广义与狭义之间的自主能力培养: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学习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如果老师指导过多,效果也不好,最好的状态是老师的指导精要到位。
2 、兼顾整体、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概念:应该说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只能一步步来、一步步摸索。
3 、自主并非放任、自主亦非严管。自主的本意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与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激发同学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教给他们方法,启发他们自己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4 、自主要注意取精用宏,宽取窄用。宁愿多些能力,少些应试。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出来了,考试是不用担心的。
在定位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实施自主学习的几个教学策略:
1 、把握好课前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预习习惯培养、读书习惯培养、作业按时及规范的习惯培养、自学方法的培养,等等。事实证明,顺利地完成了这些过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2 、把握好课堂能力的培养: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会学不会学。因此,要注意从这个方面培养学生。而其内容,我们思考的有以下几点:参与课堂学习的情绪、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意识、参与课堂讨论的比例与质量、自我的检测与提高、合作与探究的状况,等等。而在实施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 2)充分的启发诱导与活动组织。 ( 3)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学策略。 ( 4)高质量的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 ( 5)课后学习的监督与检查。 ( 6)有效的活动设计。 ( 7)教学艺术化的讲解策略。
课堂讲解,注意及时让学生把问题反馈出来,因此必须检查课前,注意收集整理。关注学生的提问,是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及时的反馈,同时也能从中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
3. 作业设计精益求精,自主开发,有效利用。这样的自主贯穿了对学生各个能力点的培养。
4. 提高效益,推动实验。也就是说,有的环节不一定求多,而要以学生的全面进步,自主精神的激励为最终极的培养目标。
? ? ? ?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
逐步加大同学自主提问,自主质疑的比例。
老师合理引导,帮助同学形成良性的自我思考的意识。 请注意自学学 习与老师的引导结合,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这里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是究竟让老师们如何充分认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二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其一,我们认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应该是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来对待。一切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学的环节设计,教学的问题设计,教学的效果设计都应该是从学生那里作为出发点来考虑。老师只是这些教育行为的设计者、施行者和引导者,而不是表演者、决断者,可以作为归纳者。只有这样考虑了,学生白衣天使的地位才算落实了。
其二,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随时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第一位来安排,而不仅仅是完成一个课就作为结束。
我们的考虑,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是否设计了学生自学的环节,是否设计了学生自我提问、自我思考的环节,是否设计了学生自找问自答的环节,是否安排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分享与交流,是否设计了学生的自主提高,等等。至于其流程,如预习是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否交由学生自己办理,课后的复习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等等。
当然,还有一条,就是老师在课堂上的活动组织是否富于启发性,是否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交流空间,等等。
这些活动安排好了,一堂真正的自主学习课才算有所体现。
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体现一定的自主学习教学内涵,我们特别邀请了骨干教师,课题组成员北京市丰台区槐房小学的杨红梅老上了一节小学自主学习教学研讨课《我想发明??》。
从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对自主学习内涵的理解是较为深入的。从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来看,这种自主的意识体现得相当充分。比如,课前请同学对“发明”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解,课上请同学交流自己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发明内涵的理解,课后请同学自读一则与发明有关的材料。老师的教学语言干净利落,自主学习的环节安排清楚,学生自主学习发动很充分,自主学习的内容安排很充实,学生自主讨论很深入,整个课贯彻了将学生作为课堂研习的主体的思想。应该说,这堂课是上得比较精心的,效果也不错。当然,要是引导学生再细化一下课文的内容,比如再读一遍课文,多落实一些语言习得的内容,同时请学生思辨一下,课文中的有的发明有什么不科学之处、不正确之处,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
辩证地发展了。这堂课也就不是单一地学习课文,单一地承载课文的信息,而是更多地体现创新学习的内涵了,而这一点才是自主学习的最高境界。
2. 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的特点。
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中, 分三个学段对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基本要求 。 第一学段
1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
1 .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 .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第三学段
1 .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 .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 .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 .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综合性学习的阶段目标呈现出高度综合的特征。一是重视听说读写技能的协同发展和综合运用。如,“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