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低碳经济是科
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当今世界低碳经济发展潮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正确战略选择,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武威区域带动和基础作用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技术为核心,低碳产业和低碳消费为重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能源资源多样化。低碳经济是引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其重点是要开发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能源稳定供应和能源资源多样化,不断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
2.生产消费低碳化。低碳经济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载体,通过加快低碳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引导广大市民树立低碳消费理念和低碳消费模式,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鼓励和推行低碳消费,实现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化。
3.温室气体减量化。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开发低碳技术,改造高碳产业,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构建低碳产业体系,推广低碳消费模式,进而全面控制和逐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快发展武威低碳经济建设,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正确战略选择,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1、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迫切要求。武威是化石能源(天然气、石油等)极为匮乏、对外依赖度较高的城市。随着化石能源负载加重、逐步走向枯竭,能源安全和稳定供应问题将越发凸现出来,我市将面临能源枯竭的挑战。要实现能源可持续供给,不断增强我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大力开发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替代新能源等低碳技术,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我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比例较高,随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大,向外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远远超出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减排压力与日俱增,这将使人们的目光更多集中在生态环境上。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逐步提高我市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切实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进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
3、改变传统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我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量仍会不断增长。而就发展方式而言,目前我市经济发展仍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要降低能耗,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
4、转换能源结构的迫切要求。我市能源结构基本情况是,既没有完成第一次能源结构转换,也没有完成第二次能源结构转换,同时还要进行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一方面,我市用煤炭替代薪柴没有完成,目前还有一部分人口大量使用传统生物质能做饭、取暖。另一方面,我市用油气替代煤炭也没有完成。第三次能源(清洁能源)结构转换任务十分艰巨。
5.提高区域竞争力的迫切要求。我市未来城市地位、产业发展空间、企业竞争和盈利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低碳产业产值占比、低碳产品总额等。要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也迫切要求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夯实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变低碳技术优势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不断提高我市企业和产业的区域竞争力。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我市作为甘肃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具备加快发展低碳经济、跻身国内低碳经济建设前列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1、发展低碳经济认识逐步提高。我市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既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机遇,同时也给其能源消费带来压力,给环境资源带来挑战。城市化过程中对住房、交通、医疗、绿化等公共实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能源消耗。因此,节约能源、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2、低碳资源丰富。我市地处黄土、青藏、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日照时间长,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200-3030小时,是典型的内陆型干旱气候,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低碳资源。太阳能资源丰富,年辐射量为127—138千卡/平方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风能资源丰富,天祝县松山滩和民勤县红沙岗年有效风能储量大,适宜开发风力发电项目;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适宜建设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为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3、低碳产业崛起。我市积极支持自主创新产品的推广应用,重视引进和培育节能、环保的低碳企业,支持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开发及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正在建设年产4000吨太阳能生成多晶硅项目、50MW光伏发电、10MW光热项目,实施了集中供热工程,促进低碳产业集约集群发展,为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产业基础。
4、节能减排稳步推进。我市下大力气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关停小火电机组2617万千瓦,淘汰落后的炼钢产能1691万吨、炼铁产能2113万吨、水泥产能7416万吨、焦炭产能1809万吨。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十一五”前四年累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3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初步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