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仿真试题(四)
语文
温馨提醒: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学校、姓名、考号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指定的位置。
2.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蓝黑色墨水钢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本卷上答题无效。
3.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选出下列四组词语中的注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再任选四个注音或书写不正确的字的改正字填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4分)
A.点缀 狼籍 人声díng沸 深恶痛疾 B.妖娆 静谧 更胜一chóu 哀声叹气C.嶙峋 惭怍 重倒覆辙 根深帝固 D.籍贯 拮据 苦心孤yì 中流砥柱2.阅读下面的一则报道,回答问题。(2分)
据7月16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 香港激进反对派团体“人民力量”15日进行“冲击立法会”的“最后一攻”,还意图袭击出席立法会答问大会的行政长官曾荫权。香港不少媒体用“热闹非凡”、“纸飞机满天飞”形容这一天立法会内外的混乱景象。针对“人民力量”等反对派抱怨的香港高通胀、高房价问题,曾荫权在答问大会上表示,政府已时刻反省,虽未尽完善,但会尽力。
(1) 读了这则报道,你能够发现什么社会现象?(1分,字数不超过15字)(2) 针对以上社会现象,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解决?(1分)3. 古诗文默写。(6分)
(1)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2)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江春行》一诗中,描写早春莺燕吉祥给人们带来勃勃感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4.阅读《水浒传》中的一段话,回答问题。(3分)
呸!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说这段话的人物是谁?简要概括与这段话有关的故事情节,并结合这个故事情节说出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① 人物:② 故事情节:③ 性格特征:
5. 2011年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岁生日,为此,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十部委向群众推荐了100首红色经典歌曲。
[走近你我]为了让红色经典歌曲走近每一个学生,请你为“红歌演唱”主题班会设计两个活动方式。(2分)
活动一: £ 活动二: £
[感慨今昔]在公众场合,你要采访一位正在参加“红歌演唱”活动的老人,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1分)
问题: £
[敬献祝福]“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在党的生日即将来临之际,让我们为党献上最美好的祝愿。(2分)
祝福您:如东升的旭日,光芒万丈。
祝福您: £ , £ 。祝福您: £ , £ 。二、阅读赏析(44分)
6.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2011.孝感)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极具艺术表现力。诗人赋予“日”与“春”以物的新旧交替,“生”与“入”以人的意志情思,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喻身世,借“春泥”明心志,表明决心远离官场,退隐避世,化作春泥,栽桃培李。
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两句是词人借对月的怨愤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离人的同情。
D.“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两句即写思乡之情,又抒报国之志,揭示了征人们有家难回、工业未建的矛盾心理。
《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B、先帝不以臣卑鄙 咨臣以当世之事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野有麦场 D、何陋之有 策之不以其道
8、对文中划线句子用现代汉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苟全性命于乱世(只想在乱世中苟全保全性命)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西川)C、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害了先帝的知人之明)D、不效,则治臣之罪(不见成效,就请惩治臣的罪过)9、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10、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简要说明。(2分)
追寻书籍的味道(2011.天门)
尤 今
①小时家穷,肚子像欠收的田地,老是空荡荡的:可是呢,精神却长年吃着奢华的鲍鱼海参。把精神喂得饱饱的,是书籍。
②捉襟见肘的父母,餐桌上可能只有青菜豆腐,可是,屋子里,书本永远不虞①匮乏。
③晚餐过后,便是一家子进入文字世界的大好时光了。一人读书和一家读书,感受是完全不同的。新买的书,有淡淡墨香,非常好闻,它能把一瓣瓣心叶都熏得香香的;屋内此起彼落地翻动着书页的声音,宛如天籁。
④明明只是一本书嘛,可是,握在手里,大家却变成了哭笑难以自主的傀儡。爸爸捧书哈哈大笑的那一刻,却见进入悲情世界的妈妈眼噙泪光;爸爸在严肃的政论书中忙忙碌碌地写着眉批的当儿,妈妈却高高兴兴地在她所寻获的妙言妙语底下画线。当字里行间闪出了睿智的思想亮光时,父母亲总会兴奋地读出来,让彼此分享精神的资产。
⑤我们几个孩子呢,在盈屋的暗香里,随意抽选散置四处的书来读。在那略识字的年龄里,只能一知半解地读、懵懵懂懂地读;读着、读着,读懂了,一颗心,便跳舞。
⑥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姐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牙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
⑦书籍,于我们而言,无所不能。
⑧当生活的小舟遇上了惊涛骇浪时,书籍是令我们安心的避风港;当超负荷的工作把我们的心揉成一叶成菜时,我们以书籍抚平内心的皱褶;当难以化解的忧伤把我们逼进黑暗的死角时,书籍便是一束束
亮丽的阳光;当我们的思想患上营养不良症时,书籍就充当了我们的维他命。
⑨书籍之所以会深深地嵌进我们的血肉和骨髓里,紧密地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追溯原因,是父母从小就以“身教”的方式让我们知道,书籍是精神“永远的伊甸园”;它既是小孩的棉花糖,也是成人的花生糖;棉花糖软而可口,花生糖硬而适口,都能给生命的味蕾带来怡人的甜味。
⑩现代阅读风气不盛,分析年轻人不爱阅读的因素时,一般人都归咎于娱乐多元化、课业繁重或工作压力太大,让他们无暇分心或分心乏力。
11不是的。我认为真正的关键是:童年时,他们不曾用书籍把精神养肥,成年之后,当然不会“食髓知味”地追寻书籍的味道啦!
12不读课外书,可以有千万个不同的借口。阅读课外书,原因却只有简简单单的一个:快乐。当父母用美食和玩具堆砌孩子的童年时,孩子当然快乐,可是,那种快乐,是甜而短的,它不能无止无尽地延伸到成人的世界里;然而,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
13近日,与思齐聊天,她以温暖的语调忆述她那“贫瘠得十分璀璨”的童年。她说:“当年,家在福建。尽管家境贫苦,可家人还是给钱让我去租书来看。5分钱租一本,几天内得还。于是,一目十行,飞快地读,还分秒必争地把自己喜欢的篇章逐字逐句逐行地抄录下来。把笔记本子收在一口箱子里,一本叠一本,抄了很多本。箱子满了,便买个锁头锁起来,满箱都是奇珍异宝哪!到新加坡定居多年了,那口大箱子,还好好地留在福建老家呢!”
14这个有着丰实童年的女子,现在,从事出版事业,以文字去喂养万千读者的精神。15爱读书的人,人生各自精彩,而读书的嗜好,必须从小养起。
(选自《北方人》2010年第10期,略有改动)
11.书籍的“味道”除了书的墨香、全家共读的温馨,还蕴含着其它什么“味道”呢?请依据文本作答。(至少答出两点)(4分)
12.按要求品味语言。(4分)
(1)阅读,这个美丽的嗜好,就像种子,在我们四兄弟妇妹的心田里萌芽、茁长,一直长呀长的,迄今,已长成了根深叶茂的巨树了,丝毫撼动不得。(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2)如果高瞻远瞩的父母能把年幼的孩子引进文字的世界里,就等于给了他们一份终生保值的礼物。(品味加点词语的含义)
13.文章的后面写思齐读书这一内容,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14. 就这篇散文而言,请你简要说一说本文的行文结构。(4分)
15. 读了这篇文章,你将如何面对读书问题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2分)
16.文中提到现代阅读风气不盛,请你结合下则材料,给家长提两条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建议。(2分)
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显示:我国O一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天花费约22.78分钟陪孩子读书,有43.2%的家庭平均每天由家长陪孩子读书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近有近三成(27.9%)的家长表示从未带孩子逛过书店。
决定成功的利器(2011.襄阳)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
四成(39.4%)家长半年内会带孩子逛一次书店,其中27.1%的家长会在1—3个月内带孩子逛一次书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