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它是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的、创新型专业人才服务的。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讲述怎样科学地认识社会现象、解释社会现状、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目前社会变化迅速,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社会的需求,就要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现代社会调查已经成为了新闻、商业、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各行各业所使用的工具,调查方法已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现实、做出科学决策所必不可少的、可靠的重要手段。
本课程将社会调查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与实际操作过程紧密结合,运用大量实例,通俗明了地介绍了各种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方法,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从选择调查题目开始,直到完成调查报告为止的整个社会调查过程。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前续课程为社会统计学原理、高等数学等。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因而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理论学习,而且对各种调查方法还应深刻领会与积极实践。实践是掌握调查方法的最好学习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述了大量与时下社会事实密切相关的社会调查实例,并安排了一些调查活动,同时还让同学模拟调查,自定调查课题,自己设计调查问卷等。 其次,要掌握本课程教材的体系结构,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种树型知识结构图,并且明确各个知识点在其中的位置,以利于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利于知识记忆与提取。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
1、要系统、全面、准确地阐述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对中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运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要能做准确的介绍与把握;
3、增加案例实践教学的比重,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中都要突出典型案例的剖析;
4、日常教学应着重于重点的归纳、难点剖析以及作业讲解。建议布置作业以综合练习和案例分析形式为主。
五、课程教学要求的层次
教学过程中,按\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第二部分 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一、学时分配比例
本课程课内学时64(48)学时,学时分配如下表(48课时学时分配见括号内):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8 19 二、考试
考试以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案例解答为主,考核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试由任课老师命题。
内 容 科学与社会发展 社会研究发展史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社会研究过程 社会研究的设计 测量 抽样 问卷法 实验法 观察法 文献法 访问法 定量资料分析 定性资料分析 撰写研究报告 复习 机动 课内学时 2 2 4(3) 4(3) 6(4) 7(5) 6(4) 10(8) 2 2(1) 2 2 6(4) 2(1) 4(3) 2(1) 1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科学与社会发展(2学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意义 2、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方法 3、科学社会研究与一般研究的区别 4、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教学重点:科学社会研究与一般研究的区别、社会研究的方法论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学习意义
2、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及其与一般研究的区别
二、社会研究发展史(2学时)
教学内容:
1. 社会调查方法在近代西方的产生 2. 社会调查方法论的革命
3.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科学的形成 4. 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发展
教学重点: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科学的形成 教学要求:
1、了解社会调查方法在近代西方的产生 2. 掌握社会调查方法论的革命
3. 重点掌握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科学的形成 4. 掌握中国社会调查历史的发展
三、社会研究的方法论(4/3学时) 教学内容:
1. 社会研究的层次和角度 2. 社会研究的科学性 3. 社会理论的建构
教学重点:社会研究的层次和角度、社会理论的组成及建构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社会理论的内涵及其建构逻辑、形式
四、社会研究过程(4/3学时) 教学内容:
1. 社会研究的逻辑 2. 理论建构的过程 3. 理论检验的过程
教学重点:社会研究的科学环逻辑、理论建构和检验的过程
教学要求:
1、了解选择科学环逻辑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 2、掌握理论建构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理论检验的过程和方法
五、社会研究的设计(6/4学时) 教学内容:
1. 研究类型 2. 研究方法
3. 分析单位与研究内容 4. 研究选题 5. 研究计划
教学重点:研究的类型、分析单位的理解及其两个错误、如何选题、如何撰写研究计划
教学要求:
1、了解不同分类标准下的研究类型 2、掌握分析单位及其常见错误 3、重点掌握调查课题的选取
六、测量(7/5学时)
教学内容:
1. 测量导论 2. 概念化 3. 操作化 4. 测量层次
5. 评估测量质量的标准
6.量表
教学重点:概念化、操作化、测量层次、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
教学要求:
1、了解测量的过程
2、重点理解四个测量层次
3、重点理解衡量测量质量的标准
七、抽样方法( 6/4学时)
教学内容:
1. 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2. 抽样的术语和程序 3. 概率抽样方法 4. 非概率抽样方法
教学重点:抽样的术语和程序;概率抽样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抽样的意义与作用
2、重点掌握抽样的术语和程序以及各种概率抽样方法 3、了解非概率抽样方法
八、问卷法(10/8学时)
教学内容:
1. 问卷的类型与结构 2. 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3. 问题及答案的设计 4. 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5.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6.问卷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教学重点:问卷的基本结构;问题及答案的设计
教学要求:
1、掌握问卷的类型
2、重点掌握问卷的基本结构 3、掌握问卷设计的原则与步骤 4、重点掌握问题及答案的设计
5、掌握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
6、掌握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以及问卷法的特点及应用范围
九、实验法( 2学时)
教学内容:
1. 实验法原理 2. 实验法的种类 3. 实验的信度和效度 4. 实验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实验法的原理及种类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实验法原理 2、掌握实验法的种类 3、掌握实验法的特点
十、观察法(2/1学时)
教学内容:
1. 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2. 观察法的基本原则及实施过程 3. 观察误差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教学重点:观察法的类型及实施过程
十一、文献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 文献法的概念和作用 2. 文献资料的种类 3. 文献资料的收集
4. 收集文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 文献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文献资料的收集
教学要求:
1、了解观察法的特点
2、重点掌握观察的类型及实施过程
3、掌握观察法的基本原则以及观察误差及减少误差的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文献法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文献资料的种类
3、重点掌握文献资料的收集方法
4、了解收集文献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和文献法的特点
十二、访谈法(2学时)
教学内容:
1. 访谈法的概念与种类 2. 访谈法的程序与技巧 3. 访谈员的挑选与培训 4. 访谈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访谈法的程序与技巧;访谈员的挑选与培训
教学要求:
1、了解访谈法的概念与种类
2、重点掌握访谈法的程序与技巧和访谈员的挑选与培训方法 3、掌握访谈法的特点
十三、定量资料分析(6/4学时) 教学内容:
1. 资料的整理与录入 2. 单变量的资料分析 3. 双变量的资料分析 4. 详析模式
5. spss入门
教学重点:资料分析的各种技术、详析模式 教学要求:
1、了解如何整理资料
2、重点掌握资料分析的各种技术指标 3、重点掌握详析模式的内涵
十四、定性资料分析 (2/1学时)
教学内容:
1. 定性资料分析概述 2. 定性资料处理
3. 定性资料分析的电脑演示
教学重点:定性资料处理中的方法——理论编码 教学要求:
1、了解定性资料与定量资料的区别 2、重点掌握理论编码的方法 3、了解定性资料分析的电脑软件
十五、调查报告的撰写(4/3学时)
教学内容:
1. 调查报告的特点与作用 2. 调查报告的类型
3. 普通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 4. 学术性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
5.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与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普通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学术性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 教学要求:
1、掌握调查报告的特点与作用、种类
2、重点掌握普通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的结构与写作
3、掌握调查报告的写作程序与应注意的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