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7 1:27:1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

论文关键词:市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新的毕业生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就国家而言,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佳利用,人力资源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但减轻国家就业压力,而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毕业生而言,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又一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等“结构性矛盾,’;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

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便会失衡,导致“就业难”。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高校的专业设置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具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部分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现象。高校扩招后,有些高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有些高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专业教育更是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差,动手能力不强,一些学生则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

其次,市场缺陷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成因之一。虽然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但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一个公平、公正、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信息、网络、服务、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这些都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导致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等,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就业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将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单

位,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此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高校盲目扩招与就业岗位间的矛盾等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主观原因

一方面,大学生整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降。部分大学生进校后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专业知识掌握较差,只能勉强毕业;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现在用人单位普遍看重毕业生的人品和能力,对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偏偏又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另外,很多毕业生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创造性较差、独立性主动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等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还因为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同时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毕业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普遍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金饭碗”;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工作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优越、待遇高、有出国机会等等。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体当中,期望的就业单位及其性质先后排序是:高校、科研单位(占31.7%);

国家机关(占30.7%);三资企业(占24.1%);国有企业(占5.9%);私营企业(占4.2%);自主创业(占3.3%)。毕业生普遍认为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家机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工作相对稳定,法制环境较好,有利于实现自身在学术上的价值追求。川 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创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一)社会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最终必须依靠法律的制约作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权、用人单位的选人权和政府为保障公平竞争的就业法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的条件。如果无法可依,高校就业市场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毕业生、用人单位及高校三者之间的权限、责任、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要保证高校就业市场有序、正常运作,解决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就业协议书法律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就应该尽快出台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它们有助于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市场环境,更能保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各方合法权益,使就业市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能够进一步监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保证高校就业市场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地防止市场畸变。 (二)学校方面

l、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完善的保障机构是构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前提和条件。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jhql9eddm3fmdy9ul8q7b8vd538ce00y5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