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青年婚恋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1 13:07: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青年婚恋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史文婷

摘要: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对于更高生活理想的期望,青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自觉带上了更多功利色彩,青年的婚恋价值取向也容易偏离正轨趋向于不合理。本文就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产生的认知偏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影响青年婚恋认知的各种因素,并给出相关合理建议。

关键词:青年;婚恋;认知偏向

Abstrac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mproving and for higher life ideal expectations, youth's values and outlook on life not consciously bring more utility color, youth memorablia.woolies value orientation also easy deviation on track tends to is not reasonable. This paper produces on marriage problems in youth the cognitive bias, from the psychology Angle of analysis on cognitive factors memorablia.woolies youth, and points out corresponding reasonable Suggestions.

1引言

当前青年的婚恋状况令人担忧,对于恋爱、爱情和婚姻的认知出现了严重的功利偏向,“找好工作难不如做小三”、“无房不结婚”、“爱情不能当饭吃”等等说法流行,直接催生了更多的“剩男剩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婚恋问题认知的错误偏向不仅影响到当前的学习和工作,更影响到一生的幸福和社会和谐。因此纠正错误的认知偏向,引导青年用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来对待婚恋问题迫在眉睫。

2 青年的婚恋的认知

2.1青年对于恋爱对象的认知

青年对于恋爱对象的定位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进入青春期后,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倾慕和接近的心理【4】。处于这种好奇,青年对身边的类龄异性进行不自觉探究,就在探究中形成乐自己独特的认知,勾勒出心目中理想恋爱对象的标准。

一 恋爱对象与自己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性格方面比较接近,容易玩到一起形成某种共识。比如两个外向型和两个内向型,属于同质类。 二恋爱对象与自己有比较接近的价值观,处事方法上容易达成一致。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上互帮互助,互相促进。

三恋爱对象与自己有某方面的相互认同,性格上形成互补。比如一个外向型和一个内向型,一个活泼好动一个能擅长倾听和包容,有较好的耐心。 四恋爱对象有较好的外在形象,男的帅气女的漂亮。

五恋爱对象相貌一般但是气质出众,对异性有强大的吸引力。 六恋爱对象家财丰厚,身份显贵,能给予自己较多物质上的满足。

七恋爱对象与自己心灵相通,有相同或类似的生活经历,能够在精神上相互支持、勉励,容易相互理解,排解心中的苦闷和寂寞。

以上标准为大众调查的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

2.2青年对于婚姻认知

大部分青年会经历不止一次的恋爱经历,从开始的青涩懵懂到后来的成熟,标准也随着

发生变化。在恋爱青涩期,青年大多怀抱美好的期望,对纯洁的爱情无限憧憬,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情经历的增多以及现实的压力,对于恋爱对象的标准带上了更多现实的特征,青年达到适婚年龄后,形成了自己对于婚姻的认知:

1 对于女性青年来说,认为富有的男性(也包括较高的地位)比收入低的男性更能够在经济社会中取得生存成功。【1】因此认为选择富有的男性作为伴侣会有更多的幸福。

2对于男性青年来说,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后,想要找一个漂亮的妻子组成家庭,这样会提升他们工作的动力,增加生活幸福度。如果有可能,和富有的女性结婚,可以增加自己事业成功的可能(俗话说可以少奋斗多少年)。

3对于青年婚恋认知的心理学分析 3.1对于婚恋幸福的认知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青年生对于婚恋对象的认知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最终目的是获得满足感,得到自己所认知的幸福。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是物质基础,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需求。青年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首先在物质需求满足方面有很大不同,很多青年希望找到有钱的另一半,大多因为本身在物质方面很难得到满足,在社会上攀比风气刺激下,物质需求的满足就成为婚恋对象选择的重要标准或首要标准。对于家境较好,本身物质需要能够充分满足的青年,则更多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相比之下,更多人会把标准集中在金钱以外能吸引她们的地方。

对于现在流行的不良社会风气,更多归根于青年的婚恋认知偏差。享受物质需求的满足不是错误,而是一个度的问题,享受精神需求的满足也不是错误,而是要遵循道德的约束。财富、美貌、权势地位多属于外在的东西,过分追逐就容易忽视很多内在的东西,比如人格、品行,外在的东西可以带来物质上或者心理上的满足,但是一旦这种满足失去新鲜感,爱情也就失去活力,那么维持幸福的动机就降低了。人们享受幸福与他们已经体验到的幸福总会有差距,这会推动他们不断地在不同的行为活动中追求幸福【1】。因此青年出于某种强烈的动机吸引,会偏离正确的婚恋观。

3.2对于婚恋认知矛盾的分析 当前,青年对于婚恋认知时常会带有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会渴望得到纯洁的真爱,另一方面当理想与现实不可兼得时,很多人会放弃爱情去追求其它利益。社会上每天都会发生悲剧,由于爱情而造成的悲剧也是数之不尽,青年的恋爱具有冲动性,不能宽容对待失恋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的青年,容易采取自毁的方式;对失恋或离婚无所谓,责任心较低,只重享受过程不重结果的青年,容易自我堕落或破坏家庭的幸福和谐。

精神分析学认为,爱欲是生存本能的要求,与爱欲(生的本能)相对的是死的本能,爱欲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有相合又相斥的作用【2】。当人生的欲望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并且逐渐会出现趋死的欲望,也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趋向死亡的努力,它源于死的本能。大多数为爱自杀的青年就是源于这种死的本能,有的由于爱人的背叛,有的因为自由婚恋受阻太大无法跨越,从而造成人间悲剧。

对于游戏爱情的青年,本身已经带有错误的婚恋认知,这类人对婚恋的责任感相对较差,一般是借这种方式发泄其它方面的不满足。比如单亲家庭或夫妻不合时常争吵的家庭,青年对恋爱婚姻的信任度相对低,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缺失,获得的爱较少,缺乏爱的体验,并不是无迹可寻。

4对于青年婚恋问题的建议

一培养家庭爱的归属感 青年对于婚恋的认知与环境密切相关,首先源于青年所属的家庭。家长在青年的成长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爱,让青年体会爱、感悟爱,拥有爱的归属感,才会有更好的爱人的能力。据调查,大部分获得家庭爱的归属感的青年,对于美好的爱情会抱更多期待,在爱情来临时会勇敢地追求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得到爱情之后,会更加懂得如何珍惜。因此培养家庭爱的归属感是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婚恋认知的有效方法。

家长要身体力行,做好榜样,让家庭处于幸福和谐的状态,这是给予孩子爱的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二要培养青年人的责任心、责任感。婚姻具有忠实的义务,这种义务不仅具有法律性,【3】也具有道德性,道德源自人的责任心、责任感,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让他们敢于承担责任,这样在恋爱过程中青年就会更加注重恋爱结果,而不是一昧享受过程,步入婚姻之后,强烈的责任感也有助于维持家庭的和睦。

三倡导真爱,反对以金钱权力为主导的婚恋观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让人产生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真爱的寻找需要人的主观努力,因此首先必须有意识上的觉悟,在这个崇尚金钱权力的社会,真爱逐渐被埋没,这也是很多恋爱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利益始终是物质上的东西,可以带来快乐也可以带来痛苦。一些研究者对金钱等物质化因素与幸福体验的相关性进行研【1】究,研究结果却发现幸福体验与金钱呈负相关,这说明金钱等物质化因素带来的婚姻更多潜在的危险性。缺乏真爱的基础,婚姻就没有强大的向心力,一旦存在大的利益冲突,婚姻就会面临危机。

四进行科学婚恋观教育,大力宣传现代文化。 据研究人员调查,现代很多的婚恋悲剧不仅来源于青年自身,还来源于家庭的封建思想。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心没有错,但是过多干涉甚至不正确的引导也可能破坏青年一生的幸福。东方有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西方有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都封建思想对于青年爱情的过多压制带来的悲剧,作为现代人,现代父母,应该要摒弃那些固化的封建思想,以比较开明的态度对待青年之间的爱情,以人为本,不因受太多金钱权势左右。

5结论

青年婚恋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睦,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本文只是就部分问题提出些建议,对于青年婚恋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在这方面多作努力,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纯正社会不良风气。

参考文献:

1李宏利,张雷.(2010).进化观点下的幸福研究.心理科学进展,7,1046-1051

2甘海泉.(2010). 心理学视阈下安娜的死亡情结与爱情悲剧.外国文学,5,90-97 3王淑芹.(2006). 论婚姻与信用. 齐鲁学刊,190,79-82

4朱永平,王亚南.(2001).当前大学生恋爱观念与恋爱心理探析.浙江海洋学院学报,18(4),40-43

搜索更多关于: 青年婚恋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的文档
青年婚恋问题的心理学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jjuu24kp07b3ef98nf0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