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他们成长的“种子期”。现在很多家长都有“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意识,因此,学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应该被重视。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推进,传统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成长教育。不仅学校要大胆改革,家长也要与时俱进。本文就针对家庭教育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所起的作用进行探究。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很多家长表示将孩子送进学校就完成了孩子的教育工作。虽然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深入人心,但是其早已不适用于现代学生的教育。家长单纯地将教育工作交给学校就觉得万事大吉的思想必须转变。家长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两者相辅相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配合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质量。 引言
小学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以身作则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孩子会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感,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家长还要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帮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品德意识,促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家长要拥有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教学工作中,将每一种教育形式的成果综合到一起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强于单一形式的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依赖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对家庭与社会也有着基本的要求。家长要积极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使教师能对孩子的情况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使教育教学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大的助力和保障。因此,家长与教师要通力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学校教育资源与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地联系起来,保障教育工作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或学校教育的缺失,都不能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学校或者家庭都无法单独实现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教育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树人工程必须要有健康的土壤与适合成长的环境。
小学阶段,家长必须要对教育具备正确的认识,要以正确的教育观开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效配合,使孩子能够得到最有效的引导。教师与家长应针对孩子的性格特点与行为习惯开展针对性的交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提升家长与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孩子进行更有效的正面影响。
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止于升学和以后的工作。孩子将来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些都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引导,要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使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使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家长不能以自身希望控制孩子的行为,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成才观,为孩子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二、错误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可见,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对孩子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很多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给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带来强烈的感受。若是父母一些不好
的行为被孩子认为是“正确的”,应该“学习的”,那么,孩子将会在脑海中形成根深蒂固的印象,后期的教育很难再将学生扭转过来。其实不止父母,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大小不一的影响,这就使得家庭教育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开始探索家庭教育的有效开展策略。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诸如家长不重视、缺乏科学的管理、不能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等,限制了家庭教育的发展,进一步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困难。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难题,笔者在课下进行了调查,发现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类型。
(一)家长对学生施加过多学习压力,造成学生情感失衡 部分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现象,期望通过教育学生来实现自己未实现的梦想,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学习的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过早地活在家长的影响下,制约了学生的发展。此类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不懂得尊重学生,不能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而是偏于己见,只看中学生的学习和成绩,不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努力方向,可以说是只为学生设定目标,却不帮助学生共同完成,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失衡,与父母关系紧张,最终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由于大多数家长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个别家长产生容易暴躁、经常埋怨、自私自利的负面心理,因此家长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积极阳光、乐观向上、努力奋进、永不放弃的优质品质,但是家长却因为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以身作则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行为、性格的养成、兴趣特长的影响。家长为了使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谋求一份稳定的高薪职业,从小学阶段开始就让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学生几乎每天被“题海”淹没,导致有的学生的思维意识存在局限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家长采用散养的教育方式,推崇“有问题找教师”
部分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有限、时间有限等,对学生采用了散养的方式,平常对学生更是不闻不问,在教师走访的过程中,也是将一切好坏都归咎于教师,不肯为学生的成长花费“半分力气”,造成了家庭教育缺失的局面。长此以往,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形成了教育漏洞的局面,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袭,养成不良的习惯。还有的家长推崇一切问题找教师,不仅影响了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家长鼓励学生享乐,创设不良成长环境
部分家长在教师教育学生的时候,不仅不帮助教师,还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嗤之以鼻”认为学生年龄还小,不需要懂得那么多的大道理,阻碍了教师的教育,甚至还鼓励学生享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玩乐机会,使得教师的教育毁于一旦,学生的发展也毁之一炬,创设了不良的成长环境。
(四)家长为维持生计奔波忙碌,代理家长的问题比较多
现阶段,有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忙于生计,将孩子交于双方年迈的父母照料,代为管理孩子日常起居。隔辈教育的通病就是特别宠溺孩子,尽量满足小学生的各种要求,涵盖衣食住行等多方面。在长辈们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逐渐丧失自理能力、缺乏分享意识、凡事先考虑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良的问题和习惯逐渐显露出来。还有部分家长将孩子放在小学课后托管班,代为管理孩子课后学业。家长只需要按时向托管机构缴纳托管费用,无暇核实托管机构资质,托管教学与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时常出现安全、教育失当等问题。
(五)“四二一”家庭环境,小学生被溺爱程度直线上升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意味着一个孩子身边围绕着父母、双方四位老人的照料
与养育。这样独特的家庭环境形成孩子受到来自家长、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宠爱甚至是溺爱,导致有的小学生习惯以满足自我为中心,任性妄为;有的学生胆小怕事、冷漠孤僻;还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不良攀比价值观。独生子女群体中个别学生娇气、拈轻怕重、自私自利等不良习惯及品行影响他们和老师、同学正常人际交往,长此以往出现自卑、自闭等严重心理问题。
(五)家庭教育经验匮乏,缺乏文化教育氛围
个别学历水平较低的家长在新课程改革后,存在学习辅导方面的困难,不能准确地找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问题、甚至还会误导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更没有继续教育的意识,不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同时由于家长的不愿意进行课本知识、家庭教育实用性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二次学习,导致家长的家庭教育经验严重匮乏。某些接受高等教育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生活,一部分家长将未完成的工作拿回家中继续完成,几乎都是凌晨才准备入睡;还有部分家长忙于应酬、出差,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家里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异常反应,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和家长不亲近、孩子不愿意听从家长的安排。如果家长没有时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环境,最终会影响家庭教育效果。 三、家长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的策略
(一)增加家长陪伴小学生时间,构建平等融洽亲子关系
构建良好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实际行动爱孩子,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成长。家长必须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生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要以工作繁忙、外出打工等借口,让学生在缺乏父母的关爱下成长。家长应抽出固定时间用于陪伴小学生,陪伴形式多样,可耐心辅导或鼓励学生有质有量地完成学校作业;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做她(他)们喜欢的游戏活动或亲子活动,增加孩子和家长的亲密度;家长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他们处理一些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兴趣爱好问题等;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反常现象,例如:发脾气、哭泣等,详细询问并耐心倾听给予适当的解决意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引导家长运用赏识的目光,正确客观评价小学生进步 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家长不会过多限制孩子的兴趣爱好,还会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当小学生在进行端茶送水、捶背按摩、扫地拖地,主动分担家务时,家长要运用赏识的目光,给予学生点头、微笑等肢体语言,表示认同和鼓励学生学会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家长学会运用具体的评价语,正确客观地评价小学生进步。例如:当孩子主动进行家务扫除时,家长的“妈妈知道你主动分担家务是因为你心疼妈妈的劳累,真心感动你能这样体贴妈妈”,比“你真棒”这样的简单评价语效果更好。
(三)家长言传身教,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由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比较强,会有意或无意地模仿家长的说话方式、生活习惯等等,想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教学效果,家长必须要规范自身言谈举止、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家长要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通过身体力行对孩子的某一方面问题与发展进行纠正与强化。例如,家长要言行一致,诚信做人。个别家长为鼓励孩子提高学业成绩,轻易许诺满足孩子各项物质要求。一旦孩子达成目标,言而无信,轻易反悔。这样失信行为,有损家长威信,失去孩子的信任,甚至会影响孩子对他人的信任度。所以家长一旦对孩子许下承诺,要言而有信。此外,创设浓厚家庭学习氛围是家长言传身教的良好基础。有的家长为更好地辅导孩子课后作业,具有积极的学习动力,主动进行小学知识的学习,在孩子小学毕业前顺利考取小学教师资格证。有的家长为创设良好、轻松、愉悦的家庭学习氛围,会在家里的书柜放置一些孩子能
够阅读并理解的科普、文学读物,陪伴孩子阅读。小学生在家长有意识的学习引导下会自觉阅读课外书籍,通过感悟一个个小故事背后的道理,力争做一个明事理、知分寸的优质小学生。
(四)联合学校、社区,多方联动共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学校应利用教育资源向家长普及基础家庭教育知识和经验,社区应广泛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家长教育沙龙”等活动,强化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和理解。学校在进行家庭教育实践过程中,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和总结教育经验的同时,指导家长要遵循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加强和孩子间的沟通交流,联合家长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逐步建立民主的、平等的家庭和谐氛围,使家长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此外,社区作为校外联动教育资源,应密切关注家庭教育,社区应尤为关注留守、残疾等特殊家庭中的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对特殊家庭家长进行教育指导,提高教育意识,社区工作者针对小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等问题及时进行疏导与干预。在小学阶段资源共享的当下,联合学校、社区,同步提升家庭教育质量,以期形成学校—社区—家庭立体教育网络,达成共同育人目标。
(五)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联系
家长与教师的教育都是十分重要的,有助于多角度覆盖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成长一路保驾护航,使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引导下,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达到实时沟通的效果,提升教育学生的效率。
(六)开展培训讲座,提升家长教育认知
学生是不断成长中的人,教师与家长也是如此,特别是家长,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影响,需要紧跟学生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这就需要教师在家长教育中定期组织家长聆听教育讲座,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获得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家长的教育认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孩子出生以来第一任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每个学生的身上都带着自己家长的影子。教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家长改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做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目标一致,同步发展,不要过早给学生太多的教育压力,给学生报过多繁杂的学习班,要帮助家长了解学生在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教育。本文通过家校合作的教学模式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运用因材施教和微课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