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和欣赏,所以这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结合本文言之有理即可。)
3.
天外财富
雨,从天外飘来。
我打着一把伞,走在一条寂静的小街上。走着走着,发现路边站着个小姑娘,正淋着雨。 “快进来!”我扬了一下伞,向她喊道。
女孩飞快地跑到我的伞下。她大概有十一二岁,胖胖的,眼睛好像一大一小,但是很美丽。她用小手拉住我的胳膊,缓缓地与我同行。
“你是往前走吗?”我问她。“嗯,哪儿都行。”她随口而答。
“去做什么?”“找一个人。不,不找了,已经我到了。”女孩的声音含着快慰。 “人在哪儿?”“人在哪儿,就是你。”她扬头告诉我。
“我得了一笔财富。”她说:“可我不想要,我要把这钱送给下雨天给我打伞的人。” “看来,这个人就是我喽?”我试探地问。
“是的,所以我要把这笔财富送给你。”她把手伸进了口袋。
我不觉得欣喜,只觉得有意思,于是便信口问道:“真是天外飞来的财富。你要给我多少?一块钱还是两块钱?”“不,是十万。” “十万?你带在身上?”
“对,带在身上。”女孩不慌不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花花绿绿的大钱,递到我手里。这是一张画满水彩的硬纸片,上面写着“十万元”。这是小姑娘自己做的“钞票”。 我大笑起来,“哈哈,真是天外财富。谢谢你,我收下了。”我把“大钱”装进了口袋。 “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女孩的声音很清晰,也很兴奋。 “我读到一篇小说——
一个女孩得到一笔财富,她要找一个在雨天让她共伞的人,把钱送给他。第二天,她就去了。”
“找到了吗?”“第二天没下雨。”
“后来呢?”“后来下雨了,但没人理她。她在树下站了一天,只有那棵树为她遮雨。后来,她哭着把钱塞进了树洞里。”
“这真悲惨。”“可是我不信,我觉得不会这么坏。我非要自己试一试。”
“所以,你就试了?”我问。“对,而且我没失望。”我看了她一下,那是一双渴求而感动的眼睛,但愿下个世纪的孩子都有这样的眼睛。 雨还在下,从雨丝里透出清香的空气。 “你没想过会失望吗?”我问。
“想过,可我还是没失望。”她的手更紧地挽住我的胳膊。 “只是我没有财富。”女孩抱歉地说。
“不,我们都得到了财富。”来到一个车站,我把女孩送上了车、她透过缓缓移动的车窗,大声说道:“我懂,不是钱,是财富,对吗?”从她的语气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感动。
我整整雨伞,继续向前。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 我真希望,在这日益被柴米油盐所羁绊的日子里,在这日趋被钢筋水泥所包裹的城市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财富”!
1.请从小女孩的角度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路边树下 小街路上 (3) 情节 找到共伞的人 (2) 与“我”告别 心情 (1) 兴奋 (4) 2.文章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细雨从天外飘落至我的伞顶,如同一阵悄无声息的暖流浸润着我的心;丝丝细雨用无限的温柔抚摸着我,让我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珍贵厖
3.“你失望了吧?——可你没让我失望。”小姑娘没失望的原因是() A.“我”收下了钱 C.有人在雨天和她同行
1.(1)欣慰(2)给“我”财富(3)一个车站(4)感动
2.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细雨比作暖流,将细雨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展现细雨的柔和、温暖,表现了小女孩带给“我”的感动,以及“我”对小女孩的喜爱。 3.B
4.“财富”比喻小女孩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我的身边需要这种财富,现在社会中,人们日趋冷漠,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更多的关爱和信任,让世界更加美好。
B.真的有人给她在雨天打伞 D.她把自己画的钱送出去了
4.文章最后一段中的“财富”比喻什么?你认为你的身边需要“财富”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4.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着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
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提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检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面。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瓣,可是他们能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问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
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1.本文第①②段写了“我”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事,有人认为这件事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去,你认为呢?
2.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
3.“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不应删去,理由:①通过对拖树根后父母的一系列动作描写,表达了父母对“我”的包容和理解;引出“我”后来的种种怪癖,表现了父母对“我”的包涵。②为下文父母在海边为“我”寻找“痴心石”打下伏笔。
2.“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用“痴心”修饰石头,表达了父母对“我”的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切中文章主旨。
3.作者描写“我”的心理活动(或:通过“我”的联想与想象)细腻地表达了“我”对父母“痴心之爱”的醒悟、感动和自责。
4.提示:肯定或否定这种做法均可以,但必须写出充足的理由。
5.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 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 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
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厖”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 脱衣服→ 向对岸游去→ 。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4.你认为“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