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过程彰现新理念
在直线和圆的方程的处理上,以学生熟悉的问题(生活实例、数学问题等)为背景,按照
“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反思”
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通过师生共同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使学生感受建立坐标系,并用坐标、方程等知识来刻划点、直线、圆等图形的一般方法,逐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3. 将“圆与方程”与“直线与方程”进行类比,感受同构(方法)的特点,体验解析几何的研究程序。
(六)三维目标
1.通过总结和归纳直线与直线的方程,圆与圆的方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知识,通过对全章知识的梳理,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了解用坐标法研究几何问题。
2.能根据给定的直线、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用直线与圆的方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提高一步。
3.能够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分类讨论的思想和抽象思维能力。
(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解析几何解题的基本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形成。
教学难点:整理形成本章知识系统和网络。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回顾
本章内容知识结构(幻灯片)
对比知识结构,阅读课本(北师大版P100《本章小结》),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①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需要注意什么?
②直线的方程有几种形式,各自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③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如何判断?
④圆的方程有哪几种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
⑤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分别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如何判断?
设计目的: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在章节复习中作一个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养成一个归纳总计各章知识方法易错点的一个习惯。
二 应用示例:
直线方程 直线的位置关系
例1 求经过点A(-5,2),且在x轴上的截距等于在y轴上截距的2倍的直线的方程。
活动:学生阅读题目,思考解法,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分两种情形讨论。
解:(1)当横截距、纵截距都是零时,设所求直线方程为y=kx,
将点A (-5,2)代入方程,得k=-
22,此时,直线的方程为y=-x,即2x+5y=0。 55xy+=1, 2aa(2)当横截距、纵截距都不是零时,设所求直线方程为
将点A(-5,2)代入方程,得a=--
1,此时,直线的方程为x+2y+1=0。 2综上所述,所求直线方程为2x+5y=0或x+2y+1=0。
基础自测:
1、已知两直线a1x+b1y+1=0和a2x+b2y+1=0都通过点P(2,3),求经过两点Q1(a1,b1),Q2(a2,b2),的直线方程。
2、.直线经过点P(3,2)且与x、 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OAB的面积为12,求直线的方程。
3、求经过点P(2,3),且被两平行直线3x+4y-7=0和 3x+4y+8=0截得的线段为32的直线方程。
答案:
1.2x+3y+1=0
设计目的:
引导学生体会定义解题,充分考虑直线的方程,方程的直线的内涵。
2.
xy+=1即2x+3y-12=0 64设计目的:
△OAB的面积与截距有关,自然联想导直线方程的截距式。
3.x-7y+19=0或7x+y-17=0
设计目的:
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与线段长之间的数字特征,设出斜率,巧妙构造方程。
例2正方形的中心为点C(-1,0),一条边所在的直线方程为x+3y-5=0,求其它三边所在的直线方程。
活动:学生分析正方形的几何性质,讨论由性质引发的直线方程特征,结合直线位置关系中的平行与垂直,引导学生思考待定系数法。
解:设与直线x+3y-5=0平行的正方形的另一边所在直线方程为x+3y+c1=0,
∵C到直线x+3y-5=0的距离d=|?1?5|6= 1010利用平行直线系及对称性,∴|?1?c1|6=, 1010得c1=7或c1=-5(即是已知条件中的直线)
∴正方形的一条边是x+3y+7=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