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成人游戏相比,具有非制式特点。即尚缺乏确定的游戏规则与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 我国现代游戏的特点—以北京为例
* 第一,改革开放前,儿童游戏主要具有政治性、自然性和群体性强的特点;
* 第二,改革开放后,儿童游戏转向世俗化、商品化、个体化、游戏时间减少,游戏地点由户外转向户内
* 形成最终转变的原因:
* 第一,都市化进程使城市高楼林立,户外活动场地减少,儿童上下楼不便;单元楼式的居住环境使邻里之间交往减少,为安全起见,儿童游戏类型变为安静的、智力型的,游戏地点也进入户内。
* 第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重新认识了知识和学习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儿童教育,学习遂成为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被挤的几近于无;
* 第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独生子女缺乏游戏伙伴,亲子游戏占据重要地位,同时家长保护意识增强,儿童的冒险游戏受到限制。儿童游戏的性别差异缩小。 * 可见,游戏是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章 游戏的特征
对游戏特征的辩证分析
* 愉快与严肃
游戏是愉快的活动;
游戏不是非严肃的活动; 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 手段与目的
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 游戏是有目的的实践活动; 游戏是手段重于目的的活动。
* 自由与约束
游戏是自由的;
游戏是有规则约束的; 游戏规则的遵守是自愿的;
* 假想与现实
游戏是假想的活动; 游戏活动从属于现实; 游戏用假想改造了现实。
* 练习与探索
游戏是已有知识技能的练习; 游戏水平在探索中提高;
游戏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探索的。
* 活动与幻想
游戏要求活动者积极参与; 幻想状态是内化了的游戏。
关于游戏特征的几种观点
* 《游戏与儿童早期发展》(【美】约翰逊): 1、非真实性; 2、内在动机;
3、过程(重于结果)导向; 4、自由选择; 5、积极情感。
* 《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 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行为。
* 游戏的本质特征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游戏与探索(探究)行为
* 游戏与探索行为的比较—区别 * 游戏与探索行为的比较—联系
* 游戏和探索行为是相似的,都是内在的自发性行为,不受外在施加的目标引导。
* 宏观上,探究的发生先于游戏。乳儿期探究占主要地位,学步儿期探究与游戏平分秋色,幼儿期游戏超过探究占主要地位。
* 微观上,探究也先于游戏开始。面对新异刺激,先产生探究,后出现游戏。 * 一方面,探究可视作“特殊性探究”,而游戏则可看作是“多样性探究”。
* 另一方面,游戏包括两类行为:认知性行为及嬉戏性行为。前者相当于特殊性探究,后者相当于多样性探究。前者获取“信息和技能”,后者则涉及“过去经验的利用”。
思考题
1、试述游戏的特征。
2、从游戏的特征中分析幼儿喜欢游戏的理由。 3、试比较游戏与探究行为的关系。
第四章 游戏与儿童发展
学习内容
* 游戏与儿童身体及运动能力的发展 * 游戏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 游戏与儿童情感的发展
游戏与儿童发展间关系的三种思考方式:
* 第一,游戏只是反映出儿童各层面的发展。儿童的游戏行为是儿童发展的“窗口”。
* 第二,游戏巩固了儿童发展,尤其是在行为技能和概念的获得方面。即游戏是表现和巩固儿童的发展性获得的情境和媒介。
* 最后,游戏导致了发展。游戏是发展性变化的一种手段,游戏可以促使有机体的功能和结构组织产生质的提高。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及运动能力的发展
* 游戏与儿童基本动作的发展 * 游戏与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 * 游戏与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
* 实验结果表明:活动性游戏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系统发育,提高其身体机能。 * 实验班儿童的身体的各项指标中得分均好于对比班。 * 由此认为,游戏对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具有重用作用。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 游戏促进了儿童感知能力的提高; * 游戏促进了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
○ 游戏的不确定性经常给孩子带来问题,促使儿童自发的探索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 游戏降低了孩子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担忧的压力,使孩子具有更强的挫折承受力和坚持性; ○ 游戏使儿童获得大量在各种条件下尝试使用各种物体的机会,使孩子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 * 游戏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高:
○ 游戏激发儿童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
○ 儿童天生具有通过游戏练习刚获得的技能的冲动,包括语言游戏。 * 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提高:儿童想象力的逐渐发展是在游戏中展开的。 ○ 儿童在游戏中对物的想象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在游戏中的想象由不稳定到稳定;
○ 游戏使儿童的想象力逐步脱离外在活动状态,向内在活动转化。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 游戏促成了儿童的社会交往关系; *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社会实践的机会:
○ 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最好实践机会; ○ 作为缩小的成人社会,游戏加深了儿童对社会的了解; * 游戏帮助儿童摆脱了自我中心。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情感的发展
* 游戏使儿童经常体验积极的情感; * 游戏能帮助儿童控制情感的冲动性; * 高级情感产生于游戏之中。
思考题
* 为什么游戏能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 幼儿的社会性是如何通过游戏实现的? * 谈谈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价值。
儿童发展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学习内容
* 游戏发展说
* 婴儿游戏的发展与指导 * 幼儿游戏的发展与指导
象征性游戏的发展与指导 结构游戏的发展与指导 规则游戏的发展与指导
第一节 游戏发展说
* 微观变化 * 个体发育 * 微观变化
将游戏的发展看作是单一事件,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得以体现。例如:我们通过对游戏的观察了解到,儿童转换或组合物体之前通常先探索其中的单一物体。 * 个体发育
指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游戏行为的转换,例如与年龄相关的游戏发展阶段。 例如:性质上不同的游戏类型就是分阶段出现的。皮亚杰将游戏划分为练习性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三个阶段。 长期发展变化也存在于每一种游戏范畴内,例如婴儿所进行的象征性游戏就远没有幼儿的象征性游戏那么复杂和高级。 * 两种观点的作用
有关游戏的微观变化可提供在一个相当短暂的游戏情节内可能经历的阶段或循环(例如检查→再检查→组合→转换→检查??)的信息,有助于预期游戏行为以及在一定情况下作出情境安排或调整,以优化儿童游戏。例如,在一个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明智地添人,或者撤走与儿童在微观探索游戏循环所处的情
境相一致的游戏道具。 * 两种观点的作用
关于发展性常模和游戏发展阶段,即游戏的个体发育的信息对于创设发展适宜性的游戏环境以及对儿童的游戏作出正确的预测至关重要。
* 以上两方面的信息甚至可以进一步提高我们了解和评估在一个游戏情境中相继发生的事情的能力,既针对某一发展水平的单个儿童(微观分析水平),也针对既定年龄组合的一组儿童(宏观分析水平)。 * 儿童如何经历微观变化的游戏阶段或周期随他们的发展水平不同(即个体发育)而不同。
第二节 婴儿游戏的发展与指导
* 受课时限制,此部分为自学内容。
* 关键是要在婴儿的各类游戏即机能性游戏、社会性亲子游戏和象征性游戏的发展过程中体会儿童游戏发展的规律,并适时而恰当地介入成人的支持和指导。 * 婴儿游戏的萌芽(0-1岁)
* 时间:新生儿第二个月。(之前新生儿的身体活动主要是先天性的条件反射。) * 标志:出现有意图的、视力所能控制的对人、对物的喜爱形式。 * 形式:机能性游戏
社会性亲子游戏 * 1岁前婴儿游戏的意义
1、积累了丰富的感觉印象,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