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率先提出了 “核心素养 ”结构模 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 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 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 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 2015 年 3 月 30 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 了要加快 “核心素养体系 ”建设。
一、从 “知识核心时代 ”走向 “核心素养 ”时代
“核心素养 ”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 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 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 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 “字、词、句、语、修、逻、文 ”的说法,把语文学科 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 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 “授业解惑 ”。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 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 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 我国国情的 “核心素养 ”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 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 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 “知识核心时代 ”走向 “核心素养 ”时代,才 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所说: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 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 下基础。” 二、变 语文教学”为 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 是以语文知识
传授为目的,无以复加的复制、繁琐的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 练充斥着整个教学过程。只见分数不见学生,只见知识不见育人,语文学 科特殊的育人功能严重缺失。难怪出现无穷无尽的高分低能的
人才
其实,我们的 教”与学生的 学”甚至包括师生间的互动都没有问题,问题就 在于缺少了 育”,缺少了熏陶、感染、浸润、激励,缺少了对学生应具备的 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学生 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诸如语文学科中对学生审美 情趣的培养,可以通过指导诵读、品味语言、想象联想、引领升华,分别 去感受艺术美、体会文字美、领悟意境美、创造精神美。因为好的文学作 品都有 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 ”意境。
有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 那蕴藏在辞句深层中的
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 雪》中 须晴日,
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 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境增添了异彩:
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
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 想感情。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 冶,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这样就彰显了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 功能,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了多彩的精神底色,让语文教学自觉地走向语文 教育。
三、从课堂创新”走向课程创新”
对教学而言,课堂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课堂来说, 语文课堂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文课 堂应立足于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全面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和谐统一,让学生 通过语文教育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 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多元文化、个性化解读、独 特的体验、创新思维,为语文教育插上了神思飞扬的翅膀。
这就必然要求语文课程要适应时代要求,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 “互联网+ ”的背 景下,要大胆地为学生量体裁衣地开发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语文课程。《九 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 ( 2011 版)指出: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 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 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 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读万卷书是阅读,行万 里路也是阅读;读有字之书是学习,读无字之书也是学习。当师生因特色 文化课程走向社会、自然、人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就会在学生的心灵 深处扎根、生长,语文课堂就会因课程的开放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 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
我们把阅读能力、 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 我们也把正确 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 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 (管 “心”的)。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 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 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 “根目录 ”,其他观 念都是 “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 有根本的缺陷
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 通 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具有时 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呈现的形式 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和主动学习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 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更好地应对信息化社会的 各种挑战。现代教育技术与新课程整合能够使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发 生转变。通过将电教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 学生学习的内容 更加具有时代性,既丰富多彩又充实完整。而且,这种学习内容直观 呈现的形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