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1)
知识目标
认识实验常用的工具,熟记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初步学会使用显微镜。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勇于实践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显微镜。 教学难点:学会使用显微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情境导入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1590年,一个晴朗无风的早晨,詹森的楼顶上闲玩。无激起好奇心和求意中,他把两片凸玻璃片装到一个金属管子里,并用这个管子去看街道上的建筑物,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教堂高塔上大公鸡的雕塑比原来大了好几倍,这个意外的发现,使詹森兴奋起来,他高兴地跑下楼去,把父亲也拉上楼来观看,一起知欲,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 和他分享这种新发现带来的愉快。他们抓住这个偶然的发现, 认真思索,反复实践,用大大小小的凸玻璃片做各种距离不等的配合,终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 显微镜是为了观察一般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物体所发明的仪器,是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的重要仪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和学会使用光学显微镜。 探究一:对照P.17图1-8显微镜的结构,同桌两人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并相互之间指认考问。 两人一组,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的用心 爱心 专心 - 1 -
学习使用显微镜 探究二:同桌两人猜测显微镜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然后对照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功能说明给予订正。 多媒体展示视频: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 镜筒:上端按装目镜,下端安装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 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做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 结构和功能 观看视频,深化知识 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 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探究三:教师讲解并操作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引导学生思考每一步骤使用的特征。 1.取镜、安放 取镜:右手握住镜臂,左手平托镜座,保持镜体直立。 学习显微镜的使用,跟随教师学习使用显微镜的操作 (特别要禁止单手提着显微镜走,防止目镜从镜筒中滑脱)。 安放:放置桌边时动作要轻。一般应在身体的前面,略偏左,镜筒向前,镜臂向后,距桌边7~10 ㎝处,以便观察和防止掉落。安放目镜和物镜。 用心 爱心 专心 - 2 -
多媒体展示图片:请你指出使用显微镜操作中不规范的地方。 观察并指出操作用不规范的地方 2.对光:升—转—看—调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约2厘米; ②转动转换器(转动转换器的转动板,不要用手直接推物镜),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多媒体展示图片:区别对错 观察并指正 ③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 多媒体展示图片: 火眼金睛:在显微镜下观察物像时,眼睛与镜筒之相关位置应是下列哪一幅图? 试一试:转换遮光器,变换不同的光圈,观察视野明亮程度的变化?转换反光镜,比较用平面镜和凹面镜观察时,视野明亮程度的变化? 观察辨别 用心 爱心 专心 - 3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