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5讲 光现象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7 17:02:0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5讲 光现象

一、复习目标

1、光的传播方式及应用 2、光的反射规律 3光的反射类型

4、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 5光的折射及应用 6、光的色散及应用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复习重难点

1.光的反射现象及光的反射规律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3.光的折射现象及光的折射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应用及现象: ① 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如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 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m/s=3×10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m/s。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知识点二 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分类: ⑴ 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⑵ 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4、面镜: ⑴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作 用: 成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8

5

8

⑵球面镜:

凹面镜定义:用球面的 内 表面作反射面。

性质: 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 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 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 外 表面做反射面。

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知识点三 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 0 度。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知识点四 颜色及看不见的光

1、白光的组成:红,橙,黄,绿,蓝,靛,紫.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2、物体颜色

①不透明物体颜色由反射的色光决定,其他颜色的光被吸收。比如红色物体反射红色光,吸收其他颜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以颜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光)

②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色光决定,其他颜色的光被吸收。 3、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二)题型、方法归纳

选取经典选择题和填空题以及计算题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掌握。采用启发、诱思、讲解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充分掌握这一模块的知识

(三)典例精讲

题型一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折射规律有关的现象及其应用。

【例1】(2016?凉山州)下列对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在海河的水中可看到拱桥的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 B.注满水的游泳池,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C.人在阳光下,地面上出现影子,是光的折射现象 D.雨后天晴,天空出现彩虹,是光的反射现象

【解析】A、在海河的水中可看到拱桥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B、从池底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池底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池底看起来变浅了,故与题意不符;

C、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D、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所以说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是由光的色散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答案】A. 归纳小结

此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例2】(2016?重庆)描绘纯美青春的《再别康桥》诗句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B.“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长篙在水中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

【解析】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A错误;

B、长篙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等大的虚像,不是实像,故B错误; C、湖面波光粼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看到天上的云彩是由于云彩反射了太阳光,反射什么样的光,就是什么颜色的云彩,故D正确.

【答案】D. 归纳小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此题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体现了生活处处是物理的理念.

【例3】(2016?潍坊)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下列物理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首次通过三棱镜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阿基米德 D.奥斯特

【解析】A、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现象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故A正确. B、伽利略用实验证实了日心说.故B错误.

C、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和阿基米德原理,故C错误. D、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故D错误. 【答案】A. 归纳小结

要解答此题需掌握,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多了解物理学史对培养我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有帮助的,所以考试中也时有涉及,在学习中应注意.

【例4】(2016?遂宁)光给人类带来了光明.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镜面反射的结果 C.雨过天晴后,天空中出现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D.人们常说的“天狗吃月”这一现象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析】A、“潭清疑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产生的一种现象,故A正确;

B、三月桃花盛开,游人能观赏到美丽的桃花,是光在桃花表面发生漫反射的结果,故B错误; C、雨过天晴时,常在天空出现彩虹,这是太阳光通过悬浮在空气中细小的水珠折射而成的,白光经水珠折射以后,分成各种彩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现象.故C正确;

D、天狗吃月,即为月食现象,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答案】B. 归纳小结

光的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的反射是光照射到物体表面又返回的现象,光的折射是由于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或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要注意区分.

【例5】(2016?咸宁)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搜索更多关于: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5讲 光现象教案 的文档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 第5讲 光现象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kizx2fl6j4n7xz5eecp3x5if1klmb00b25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