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外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6 19:55: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外国教育史教程复习提纲

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巴比伦:文字载体:楔形文字

教育机构:泥板书舍

2、古埃及:世界上最早的字母:古国王时代发明的24个辅音字母 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培养治国人才) 僧侣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 职官学校(培养专项工作的官员)

文士学校(培养熟练运用文字、从事书写及计算工作的人) 3、古印度:婆罗门教育机构:古儒学校;

主要教学内容:核心任务:维持种姓压迫,培养宗教意识 内容:《吠陀经》

教学形式:公元前9世纪前,以家庭教育为主,完全靠背诵

公元前8世纪后,古儒学校 教学方法:口授、体罚、导生制

佛教教育发对婆罗门时期种姓制度,提倡众生平等。 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

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

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比较:

区别:婆罗门教育是一种私立的教育,教师均由婆罗门担任,教育对象多为婆罗门子

弟,故教育带有强烈的贵族性,教育方法采用口授法及导师制;

佛教教育则是依傍于寺院的教育,教师均由佛教僧侣担任,教育对象较为广泛,

故教育带有平民性,教育方法把教授、讲解及个人钻研经典相结合。

共同点:①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的同一,主要是一种道德陶冶,使每个人都能稳步减

少乃致彻底摒除尘世迷惑,使自己的精神或灵魂“得救”或“解脱”。 ②其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的因素。

③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特点:

①作为世界文化的摇篮,东方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 ②各国(或不同地区)的教育及不同时期的教育各有其特征; ③教育内容较丰富;

④与教育内容繁复相应,教育机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具有森严等级性,也具有强大适应力;

⑤各国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方法上不乏创新之举,但总的来说,教学方法简单,体罚盛行,实行个别教育,尚未形成正规的教学组织形式; ⑥知识常常成为统治阶级的专利; ⑦文明及文化的教育甚为古老。

第二章 古希腊的教育 ※1、斯巴达教育与雅典教育的各自特征

2、毕达哥拉斯的教育思想

核心:高度重视数学,数学是万物的本源;灵魂不死,生死轮回 目的:为知识而求知识,使人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 内容:理性主义:在道德行为中以知识为指导 3、智者派(名词解释):公元5世纪后,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他们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逐步形成一个阶层。

※智者派的基本教育思想:①重视辩论、演讲才能的培养,确立七艺中的前三艺:文法、

修辞、辩证法;

②重视道德问题、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政治知识

作为主要教育内容;

③明确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把教育与政治、道德等社会

现象区分,并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 智者派的历史贡献:

第一、智者云游各地,授徒讲学,以钱财而不以门第作为教学对象的唯一条件,这不仅推动了文化的传播,而且,由于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第二、智者适应了时代对辩论、演讲的广泛需要,研究文法、修辞、哲学等科目,拓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教育思想

教育意义:教育使人得到改进,所有事情是可以由人的智力掌握的,学习是可能的,不必

求神问卜

教育目的:造就治国之才

教育任务:实践的哲学——道德

寻求道德的“一般”

教人学会做人

智慧即德行

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守法就是正义 身教重于言行 体育锻炼和健康

教育方法:苏格拉底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

※苏格拉底方法: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 ※2、柏拉图《理想国》教育观

⑴国家重视教育,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过程中的作用; ⑵男女平等教育,重视早期教育,课程学习与实际锻炼结合,净化学习内容,反对强迫学习,德育的任务以理性指导欲望;

⑶把四艺即音乐、天文、几何、算术列入教学科目,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之一 ⑷学习即记忆

3、※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三部分:营养的灵魂、道德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用理性指导欲望,发展人的理想,同时是德、智、体育人性论的依据) ※人形成为人的三因素及三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因素:天性、习惯、理性

三因素之间的关系: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

白板说: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他能接受对象的知识。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1、西塞罗及其代表作《论雄辩家》(了解) 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6年),罗马最杰出的演说家,教育家,古典共和思想最优秀的代表,罗马文学黄金时代的天才作家。

《论雄辩家》是以对话形式写的。在书中,西塞罗虚构了克拉苏在罗马郊外塔斯克勒姆的别墅的一次聚会。来参加的人对有关雄辩家、雄辩术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西塞罗借克拉苏之口阐述了关于雄辩家应具备的素质及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罗马高等学校(修辞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西塞罗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内容:要有广博的知识

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方法:练习是培养雄辩家必不可少的条件。

最常用的练习方法:模拟演说 最主要的练习:写作

2、昆体良及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了解)

昆体良(MarcusFabiusQuintilianus,约35—约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他当过l年律师。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

《雄辩术原理》是昆体良(古代罗马教育史上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的著作,本书系统的论证了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集中反应了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和特色。全书共12卷,主要探讨有关雄辩术的各种理论问题。上述各卷系统总结了作者一生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针对罗马教育当时存在的各种弊端,较为全面地提出了雄辩家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设想,尤为详尽地阐明了有关教学的理论。《雄辩术原理》把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即雄辩家)作为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认为一个雄辩家既要擅长雄辩,通晓各种有价值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也应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对于雄辩家来说,才能与德行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在一定意义上,德行比才能更为重要。 ※昆体良的教学理论

①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

②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③关于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教学方法

④学习和休息交替 昆体良提出应让学生休息,防止过度疲劳的意见。 ⑤对教师的要求

第五章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

1、中世纪时期基督教对于西欧的贡献 ①由犹太教分支到罗马国教

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

③罗马帝国灭亡后成为欧洲古代文明的唯一载体,填补了蛮夷统治者的文化空白。

2、七艺:是西欧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天文、音乐、算术、几何。

3、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它是等级鲜明的西欧中世纪封建制相适应的教育形式。 4、最早的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自治特点:虽然教育统治者不断加强对大学的控制,但学校内部事务基本由学校管理。大学还利用教会、世俗政权以及各个地方当局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自己争取到不少特权。如:学生免税,免服兵役等。 5、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

他把经院哲学推上高峰,同时也使这一学院代表的推理主义达到极端 ①承认科学知识的存在;对事物的研究可获得知识 ②科学知识与神学并不矛盾

第六章(略)

第二编 近代教育史

第七章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 文艺复兴(名词解释,掌握)

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2.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类型: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了解) 《1》新教教育的基本观点:

(1)反对罗马教廷巧立名目,欺世敛财 (2)反对僧侣们的荒淫无耻,贪婪腐化 (3)反对教会仪式的繁文缛节等 (4)信仰基督教,反对旧教

(5)强调个人在宗教生活中的地位

(6)通过《圣经》直接获得上帝的恩典 (7)《圣经》是唯一的权威

(8)以原始基督教教义取代中世纪教会教义 《2》耶稣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 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 ?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 ? 教学中使用多种方法

? 提倡温和纪律,强调师生关系,很少体罚 3.人文主义的世界观(了解) (1)歌颂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

搜索更多关于: 外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的文档
外国教育史复习提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ko9b52cm27f2vc1ug2f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