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25 15:02: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章 绪论

1.心理学的概念以及研究内容是什么?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内容:心理现象

①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意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

②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人格 ③团体心理:人人之间的沟通

2.心理学有哪些理论流派?各流派的代表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

主要观点:反对哲学的思辨方式,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意识,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 2.机能主义:詹姆斯

主要观点:研究人性不应研究意识结构,而应研究心智发展的功能;意识是连续变化的。 3.行为主义学派:华生与斯金纳

主要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4.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

主要观点:反对把意识分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识。 5.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伊德,罗杰斯

主要观点: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类的行为。 6.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反对人类行为受制于潜意识,认为人可以超越本能,发挥潜能,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今日心理学两个热点: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

3.为什么说“心理学虽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却仅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长期的过去是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短暂的历史是因为从冯特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

4.心理学家如何研究?

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教育性原则④发展性原则 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测验法⑤个案法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

1.大脑的结构以及功能是什么?

大脑的结构:延脑、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功能:左半球:言语、阅读、书写、运算和推理等。

1

右半球:空间关系、情绪情感、艺术欣赏等。

2.心理的实质是什么?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2客观显示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3人的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3.高级神经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扩撒和集中的规律:

兴奋和抑制的强度过大或过小时,易于扩散。 中等强度的兴奋和抑制易于集中。 相互诱导的规律:

负诱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正诱导:闹觉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1.简述感觉和知觉包括的具体类别

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和距离知觉,速度和距离知觉,时间知觉

2.举例说明感受性变化的规律

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感受性越强,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弱,感觉阈限越大。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例关系。)

3.简述感觉的规律

一、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强度,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呈反比关系。 二、感觉适应的规律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 三、感觉相互作用的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

2

现象。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感受器因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会因其他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 4.简述知觉的规律

①知觉的选择性②知觉的整体性③知觉的理解性④知觉的恒常性

5.如何应用感知觉规律进行课堂教学

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一)直观的教学形式

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直观教学。教室可以提供实物或标本,可以演示实验、组织教学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事物的真实面目。使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得感性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2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觉规律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6.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①激发观察的兴趣

②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③教授观察的方法 ④注重观察的训练

第四章 记忆

1、简述记忆的分类,了解每种类别的含义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根据记忆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2、简述记忆的基本环节

①编码(识记):是获得事物的映像并成为个体经验的过程。 ②保持(存储):是指记忆内容从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大脑中。 ③提取:从记忆中查找已有信息的过程,包括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当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识别出来。 回忆是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出来。

3.简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并说明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艾宾浩斯曲线:记忆内容的保持将随时间的延长呈减少的趋势。遗忘量随时间而递增,遗忘

3

速度先快后慢。 影响因素:①时间②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③学习的程度④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⑤识记者的态度

第五、六章 想象、思维

1.简述思维和想象的概念以及基本特征

思维: 概念: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特征:概括性:抽取共同特征和规律,能表现思维水平。

间接性:超越时空反映事物。

想象:

概念: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特征:形象性、新颖性。

2.综合案例分析思维的基本过程

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3.举例说明想象的构成方法

构成方法 :

①粘合:把客观事物中从未结合过的属性、特征、部分结合在一起。 ②夸张:突出某些特点。

③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特征创造新形象。 ④联想:如心理钟表,修理时间。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问题情境②迁移③原型启发④定势⑤功能固着⑥动机与情绪状态⑦个性特征 策略、知识、问题情境(定式、动机、迁移、启发、情绪、人际关系)

5.感知觉与思维的关系

相同点:思维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不同点:

(1).感知觉只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只是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而思维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对信息进行加工。

(2).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3).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它是借助于形象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进行反映,反映范围很小,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它是借助于概念系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它可以反映任何事物,反映范围很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虽是超出感知觉范围的理性认识阶段,是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它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与感知、记忆等认识过程密不可分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4

搜索更多关于: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的文档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l3ab3erxo0mq5e7e8hl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