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语文《七求诸己》2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23 21:40: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 “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 “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 “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 “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雍也》

孔子长于因材施教,非常了解各弟子的德性差异与人格特征。一方面,他看重每位弟子素养的特色与优劣之势,损其有余而补其不足;

一方面,他也注重将其美德转换为政治才干,“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体现了孔子精当的判断与政治眼光。 三、结语

求修身之法——索修身之因——承修身之心

对于孔子而言,个人修身和政治责任相辅相存。通过辨析孔子所谓“君子”的个人道德、政治责任双重内涵,并对应地归纳了君子的个人修养与政治素养,从而强化了真正的君子“立于世”和“行于政”时的优越地位。既然在孔子眼中,“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立于世”的美德可以培养并渗透到“行于政”的美德中去,君子在其美德的关照下,不但可以独善其身,更有了参与政治的良好素养,具备重振礼

乐文明的能力与优势。那么,在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应继承孔子的修身之心,提升自身的修养,积极投身于社会,以天下为己任。 四、作业

前文有说到,修身并不是儒家的特例,请大家在课后搜集其他流派修身的语句,比较其中的异同。五、板书

高中语文《七求诸己》24课件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lopf7idy49sc9l3ppnv1xep036fj7019ds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