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
课题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备课时间 科目 历史 三维目标 2018.4.12 课节累计 16 班级 8年1/4/6/79 课 时 1课时 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国两制”和香港、澳门回归等历史事实的叙述,认识其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看课本插图中激动人心的情景及相关视频,体验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血脉相连的深情,进一步巩固爱国情感,深化追求祖国统一的信念。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三、教学流程 教学 时间 (一)启: 5分钟 1. 回顾旧知:(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怎样实施的? (3)党和政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措施是什么? 2.导入新课: 《七子之歌·澳门》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8分钟 教师小结:“妈港”指的是哪里?母亲指的是哪里?香港、 澳门、台湾是什么时候怎样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的呢?我们 学习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教学环节 教学 手段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 多媒体展示导学提纲 ll
Mark
(二)读: 导学提纲:
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结合八上内容分析) 2.“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背景?是谁提出的? 3.“一国两制”的含义、地位和意义? 4.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经过和意义?
(三)议:
(小组讨论)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能够回归祖国?给我们哪些启示? (四)知:
5分钟
20分钟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港澳问题的由来 史料1 香港问题的由来。
史料2 澳门问题的由来。
教师:假如你是港澳居民,在经历了多年的殖民统治后, 你最大的渴望是什么?
学生:盼望国家富强,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祖国的日益强大,如何解决 香港、澳门问题,就多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ll
多媒体展示问题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
Mark
2.“一国两制”的构想 史料 1984年,邓小平曾跟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或者说武力解决问题,总是不好的。怎样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呢?这必须充分照顾到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实际情况。”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点拨)
教师: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途径和方式有哪两种?各有何影响?
学生: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就是用武力解决,这既会影响中英、中葡关系的正常发展,又会伤害港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和平方式则可以减少阻力,有利于港澳顺利回归。
学生得出结论:和平的方式有利于港澳的正常发展,更符合人民的心愿。
教师: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构想?
学生:“一国两制”。 教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其含义是什么呢?其中“两制”指的是两种什么制度?
学生:“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两制”指的是两种社会制度。 教师:“一国两制”的提出,受到了港澳各界人士的欢迎,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香港回归
史料1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和撒切尔夫人在人民大会堂就解决香港问题举行会谈。
会谈过程中,邓小平强调: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收回香港的时机已经成熟。应明确指出: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新界,而且还包括香港岛、九龙。如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8周年即1997年,中国还不把
ll
多媒体展示学生答、互批
Mark
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经过3年、22轮的艰苦谈判,终于在1984年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
史料2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史料3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教师:结合图片总结归纳香港回归的历程。 学生:(1)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 (2)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2.澳门回归 史料1 1987年4月,中国政府和葡萄牙在北京签署《中 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史料2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 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 政区。
教师:结合图片总结归纳澳门回归的历程。
l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