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课 名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科 目 语 文 教学对象 高一 课 时 第1课时
单 位 北京市大成学校 作 者 霍玉安 一、教学内容分析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一个场景,一个动作,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等,抓住它,用文字把它生动地表述出来,能感动别人。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固然能打动人心,而日常生活的小事也能触动我们的心灵。一篇记叙文如果能感动读者,那就一定是好文章,而学生写出的记叙文却很少能感动我们,原因是文章的内容缺少感人的内涵。而学生一定会有被感动的经历,回想出来,描绘出来,自己动情了,写出来,也感动别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常感觉到没有素材,硬编一些故事,写出来让人感觉不真实;有时有了素材,不知道怎么写,只会叙述,干瘪无味,不生动,不感人。究其原因,是学生把写作当作一种任务,不是看作是一种表情达意的需要,又缺乏一定写作技巧。如果让学生懂得了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把触动自己心灵的事写出来,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写出来,特别把感动过自己的事写出来,写出的作文往往能感动别人,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作文要写生活中的真事,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学习把触动自己心灵的事写出来。
2.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技巧,写出感动别人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写出感动读者的记叙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作文是写自己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把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写出来,宣扬真善美,在写作中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真人真事和作文关系,写感动自己的事来感动读者。 教学难点:
写感动自己的事来感动读者。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给学生一篇写触动自己心灵人和事的记叙文的范文,让学生讨论它在选材上的特点,教师归纳。让学生认识到记叙文选自己生活经历过的感动过自己的材料,这样就能把作文写好。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感动过自己的小事,在班上交流,互相启发,达成一致,把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写出来就是好作文。作业把它写作文。 学生写成文后教师批改,特别指出学生把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写出来不能感动读者的原因,教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重新再修改。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问:你哭过吗?你被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感动过吗?今天我们学习把感动过你的真人真事写成作文。 思考,回答。
预设学生回答, 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二、知识导引,体悟写法。 1.印发《牵着母亲走过马路》 2.有感情地朗读范文。 牵着母亲走过马路 方戈
当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母亲说:你们别拦妈了,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到菜市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我宽容地听她诉说,像个长者。树老根多,人老话多,母亲这把年纪,自然爱絮絮叨叨,别人不愿听,儿女们还能不听?哪怕装也要装出忠实听众的样子才行。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送我,一直把我送过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己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造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掠不去爱子的情肠。而她的儿子,却对她日渐淡漠,即使几月半载回来看她,也是出于一种义务,为了不让别人指责自己忘恩负义,不只缺乏诚意,更带着私心。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了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渔网……妈,您腿脚不灵便,车多人又挤,过马路时千万要前后左右看一看,别跟车抢时间。啥时家里有什么难事,只要需要,不管多忙多远,我们都会来的。我是您一泡屎一泡尿带大的儿子呀,您还客气啥?母亲便背过头去揩泪。
牵着母亲过马路,心里有几许感激、几许心疼、几许爱意,还有几许感叹。我们能够爱幼,但我们却时常忘了像爱幼一样尊老。尊老吧,就在日常生活中。 3.问:你受到感动了吗?受到感动原因是什么? 4.启发指导并归纳总结并板书 (1)写真人真情,感人的亲身经历。 (2)通过鲜活的细节来表现人物。 (3)结构紧凑,对比鲜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