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育 改 革 在 路 上
秭归县两河口镇一支笔中学 袁银梅
《易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一件事情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就要寻求改变,当这件事情发生改变后,以后的发展就会顺畅,事情发展顺畅了那么必然就可以长久的发展下去了。这句话适合于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当然,教育也不例外。
我认为教育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教育观的改革,毛主席曾经说过,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观念对了思想对了,行动才会走在正确的道路上;第二是课程的改革,这个是针对教育的具体改革,只有想法没有行动,再好的观念也只是空头支票。在建国以来的60多年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经历了8次重大改革,每次改革都在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进行改革。而最近一次改革是1996年至今的第八次课程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提出并开始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有别于应试教育的课程。既然要求要有别于应试教育,那就说明应试教育已出现漏洞,已经与我国国情不相符了,那么应试教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教育了?它与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什么差别了?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这一定义中就不难看出它的弊端所在了,首先,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的,而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一旦教育脱离了社会就不能称为社会活动了,那么教育也就不存在了;接着应试教育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中说到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
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这就说明我们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所以这就注定了应试教育只是昙花一现,只会在教育初期占据制高点,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对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应试教育已无法很好地为社会发展培养全能型人才,这样素质教育也就应运而生。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区别于应试教育培养考试机器的目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广撒网,重点培养,只关注了极少部分人;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得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虽对这各方面都有所涉及,但重点是在所谓的“智”方面的培养;素质教育在要求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材施教,让每个人的长处都得到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靠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和班主任的管理,还需要国家的政策保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素质教育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交易 的主体,才能综合个 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有了素质教育观这一正确的理念,就应该设臵与其配套的课程标准。同时推进新课程改革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2001年2月,国务院批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这次改革不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
调整,也不是旧教材的替换,而是一次以课程为核心的波及整个教育领域乃至全社会的系统改革,是一场课程文化的革新,是教育观念与价值的转变,涉及课程的理念、目标、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共分为六点,首先要树立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其次是综合课程观,如很多学校设臵的综合课等,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第三是要培养内容联系观,不能将知识与经验与社会脱离,要将其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生活化”,学为所用。第四是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第五是发展评价观,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能单以学习结果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是校本发展观,现在不少学校结合学校及本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了校本课程,如秭归很多学校开设了关于屈原文化知识的校本课程,大别山、井冈山地区的学校开设了红色教育的校本课程。以上都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其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没有目标的行动就像一只没有航向的帆船,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着飘荡着,却不知去向哪里,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所有行为有意义的前提。所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有一个目标,所有的改革都是围绕着该目标行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即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
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从国家、社会、个人的角度做了要求,同时又涉及到了之前从未提到过的环保生态意识以及对身体与心理的要求,这是课改的创新之处,它不仅符合教育的持续发展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所以我们要紧紧围绕该目标,为教育改革的持续稳步前进做出自己的努力。
有了正确的理念与明确的方向做指导,教育课程改革就可以进入到实施阶段了,具体实施状况是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评价来操作的,只有将改革的大理论用到实际的操作中才能避免眼高手低的问题,才能将改革落到实处。现在我国的教育在提倡不断改革,但是“贪多嚼不烂”,我们需要一步步稳打稳扎地去发展去改革,切忌为了改革而改革,要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社会的发展需要为标准,要将教育的改革始终全面地贯彻下去,让教育改革始终在路上不断地前行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