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0/16 17:40: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三、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对比国外这些国家优秀的历史教学方法,我国国内,教师一味的灌输知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模式实在不尽如意。由此,在新课改的提倡下,我国学者也开始了针对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学习国外好的经验,好的方法,立足本土实际,消化吸收。现在,很多学校都已在进行这种尝试,并且取得很不错的效果。那么,究竟怎么样培养批判性思维呢?按照詹姆斯·洛温(James W·Loewen)的看法,无论对待何种史料,书籍或材料,要提醒学生学会随时从五个方面思考问题:

“第一,什么时候写的和为什么而写?是写给那些人看的,作者的目的是什么?这有助于学生成为批判性阅读者和思考者。

第二,提出了什么观点?作者、说话的人在什么地方?位于什么社会阶层?所讲的话表达了什么利益诉求:物质的或意识形态的?那些人的观点被忽略了?有了这样的思考,学生可能会产生站在另一阶层或另一视角来重新审视所读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欲望,由此认识到历史不可避免地带有偏见。

第三,叙述可信吗?每一叙述群体是理性的吗?包括审查作品中的内在矛盾:它前后一致吗?论断间相互矛盾吗?

第四,有其他材料支持该叙述吗?或有无其它作者有不同观点?此问题可将读者导向其它第二手历史与社会文献资料。

第五,作者怎么会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形成那样的印象?由此分析作者对印象和词语的选择是否恰当准确。

能针对性地提出这五个问题,以批判性地分析评估材料,我们就不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就学会了正确地学习历史,就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意识。”[12]

詹姆斯·格温提出的这五个方面,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开发人的质疑、分析、总结能力,而这几个方面概括起来,刚好就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最简洁的方法。下面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你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向你们推荐一些书目,并提及到一些他认为的一些不值得一看的书,你会怎么样?首先,老师的看法只代表老师个人观点,他喜欢亦或不喜欢某些书,都只代表了他的阅读兴趣。当然,由于老师在知识和能力各方面一般都高于学生,故而学生可以将其建议作为参考,这对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正确导向。其次,在没有真正用心的看过某些书之前,我想我们是没有权利批评任何人的,你所称之为的垃圾也许是别人眼中的精品,千万不要在没有充分了解之前,轻易下判断。否则,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再者,不同的人看同一本书,常常会有不同的观点,因经历、思想、立场不同,而得出评价、结论不同。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说这是个垃圾,然后就真的将它当做个垃圾来处理。我们自身在看书的时候也常常会掺杂个人感情,要客

5

观评论一本书的好坏,我们必须努力端正立场,尽量客观、真实,尤其是对待史书,万不可因喜好就恣意评论。虽然看似这只是件生活中的小事,但这种小事往往可以折射出某些重要的东西。

再举个例子,关于“王安石变法”,我们历史课本中都学过它的内容、意义及评价。这里我们就几则相关材料,来做简单的分析:

材料一: 苏辙说:“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邓广铭《王安石》

这则材料是大才子苏辙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论,字里行间具是批评、否定,缘由呢?苏大才子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份子,而安石“破富民以惠贫民”,损害了他的利益,故其对王安石青苗法十分排斥。

材料二: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表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宋史》

王安石在变法之中确有用人不当之失,可是仅凭这一点我们不能将其进步意义和取得的成果一笔抹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因其缺点不足就以偏概全,完全否定一个人或一件事。

材料三: 明代思想家李贽认为:“安石变法乱祖宗之法度,当时司马光已言其为害当见于数十年之后?”——《史纲评要》

李贽和司马光作为变法中的守旧派,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而安石之变法革新力度大,自不被接受、认同。于是,王安石的变法在他二人眼中实为北宋亡之直接原因,是祸害国家之举。

材料四: 近代梁启超曾高度评价王安石变法是“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梁启超为维新变法造舆论,大肆推举安石变法,其根本目的还是为自己所做之事铺路,故其可信性大大降低!

综合以上几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史料也是不可尽信的。史料往往是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人为创造、记录或整理出的可供后人参考、研究的痕迹。这个过程中,因个人立场、感情色彩、价值观等不同,遗留下的历史资料也变得鱼龙混杂,难以辨其真伪。作为老师,我们应引导学生透过史料分析,正确认知不同记录的可信性,培养、提升其批判性思维能力,善用换位,代入历史任务的角色中,用历史的角度合理分析、评价,最后得出结论[13]。

最后,我再讲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一般,我们认为第一个发现美洲新大陆的是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这似乎是无

6

可争辩的事实。我们的官方教材书甚至比较权威的网站,都一致承认这段历史,并把它作为开创成功的优秀事例来宣传。以下,我先简单介绍下哥伦布: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生于意大利热那亚,卒于西班牙巴里亚多利德;也许是因出生于港口城市,一直热爱航海冒险,且在看过《马可波罗·游记》后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曾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法等国求助,希望可以资助其实现航海梦,但都遭拒绝;直到1942年受到西班牙王后看重,终于说服国王资助其实施航海计划[14]。后来的故事家喻户晓,哥伦布带领他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历经七十昼夜,终于发现了陆地——美洲,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航线,哥伦布也因此成为了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以及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不过,关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件事,历来便有争议,尤其是对于哥伦布个人的人物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而近年来这件事,受到了越来越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源于另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先到达的美洲?”

有这样一个说法,在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前,确实有其他的种族曾经到达过美洲大陆,但是当时,美洲,即大西洋彼岸,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状态,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都不知道美洲大陆的存在,而哥伦布的航海大发现使欧洲这个不为人知的大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使新大陆与旧大陆联系加强,全球人类趋于同归,所以,哥伦布虽然不是第一个登上美洲新大陆的人,但他却是发现新大陆的先驱,其开创意义是不可抹去的。从笔者自身角度出发,我是赞成这种观点的,况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欧洲西方国家迅速发展,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前端,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成就了令人惊叹的海上霸业,开创了全新的工业文明。无论如何,就这方面来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前是谁第一个到达美洲的问题,似乎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何况,如果要深究这个问题,就一定要先从“美洲起源说”说起,而这个“起源说”是众说纷纭,始终没有定论,所以在此我不做分析解释。

当然,很多学者认为虽然美洲古文明已经被证实属于外来,但这些印第安人来到美洲后,凭着自己的智慧在美洲大陆上创造出高度发展的古文化。而且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建立殖民地之后,也没有因严酷的剥削和沉重的压迫而屈服,或改变自己的信仰,甚至直到今天,他们还在为反对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而努力抗争着,他们已经成为美洲大陆上真正的主人,真正的土著居民[15]。所以,第一个到达美洲的发现者与美洲起源无关。在这种学说的基础上,目前国际上已经有多种争议,其中比较可靠的主流观点有两个:

1.早在公元11世纪,挪威人就已经航海到达美洲,并绘制出了“文兰地图”,而哥伦布很可能是靠着“文兰地图”才发现新大陆的。地图描述了欧、亚、北非以及当时旅行者所知道的所有大陆海洋的轮廓线,其中包括北美洲海岸轮廓线,图下有中古拉丁文注解,讲述了公元1000年左右,一个挪威海盗首领发现“文兰”新大陆的故事[16]。后来,

7

人们根据海盗地图复制出了羊皮纸的“文兰地图”。据研究,羊皮纸真实年代为1434年,远早于哥伦布,可是它的可信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今,“文兰地图”真假之争持续了50年左右,仍无定论。

2.传统认知中,1405年——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主要加强亚非联系,并未到达美洲。而我国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却提出了一个举世震惊的结论:“最早发

[17]现美洲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其理论依据主要是赵教授所发现的美

国皇家海军退役军官加文·孟席斯所著的两部书:《马背上两位皇帝:朱棣和帖木儿》、《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这两部书是加文·孟席斯历经十年的心血之作,书中主要记载郑和七次航海,经历亚、非、澳、南北美洲等30多个国家的过程,和郑和远航所绘详细地图与海图。孟席斯在书中还写道:“绘制世界地图,需要数百艘船航行数百万平方公里,所以只有中国人才有这样的船队和能力。”所以,似乎“哥伦布、麦哲伦、卡布罗、迪亚斯和达伽马等航海家和探险家在远航达到美洲时,用的都是中国人绘的地图。”另外,赵教授之所以提出这个理论,还有许多考古证明:“秘鲁、墨西哥以及美国新墨西哥州、北美、美国沿海等地发现了大量古代中国人留下的古钱、石刻、太阳石、摩岩壁画等遗物和遗迹,在中国同样发现4000年前碳化了的美洲花生和谷物。”赵秉中教授认为,这一发现是中国民族的骄傲,一旦被确实证明和国际公认,历史便需要重写。此外,还有学者提出,《坤舆万国全图》的资料“并非利玛窦或当时的欧洲人原创,而是郑和时代的中国人绘制,比利玛窦早一百六十年”,这个新发现似乎更加充分的支持了“郑和发现美洲说”,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资料和更长远更深入的研究。

除了以上两个观点,另外还有公元750年西亚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人最早发现说[19],公元前217年中国航海家李希“蟑螂捣乱,指错方向”发现美洲说和欧洲的早期斯堪的纳维亚人或爱尔兰传教士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说等。

在分析完这个问题后,我们不难发现几点:一、历史在不断重写。古今中外,多少历史在代代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错漏、谬误,而经过资料的更新、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多的新发现,我们的历史在一次又一次的纠正和改写中逐步清晰,在这个过程里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判断,以及包容的态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便是如此。二、在对待问题时,一定要尽量撇开个人因素,要独立的思考,客观的评价,比如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因自己的身份而带有感情色彩地盲目去支持“中国发现美洲说”,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反复的思考,要端正价值观,才能在真假参半的迷雾中探到历史的真相。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真正去分析一件事情时,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国际上众人的观点,而非此事的确切史料记载,历史的时间跨度大,不可能留下太完备的资料让我们去分析对比,何况很多稀有的资料并不是我们想看就可以看到的。所以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资料和国际上鱼龙混杂的争议、探讨中自己去体会,去理解,去独

[18]

8

立地分析和思考,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思想。

历史学科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基础,历史教育是培养民族共同心理和民族荣誉感的重要途径。学习历史、探索历史、还原历史真相,是我中华儿女的责任,更是我们学习历史者的本分。而我们一直主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更理性地分析历史、还原历史,更是为了让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学会灵活、理性、独立的对待生活里的每件事,在未来的人生道路里和事业竞争中都始终坚守自己,批判性地思考和创造未来。也只有这样,历史才能真正变成使人睿智的经验借鉴和精神食粮,历史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思考的力量——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理查德·保罗,琳达·埃尔德著;丁薇译;格致出版社;2010年11月. [2]

《批判性思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5月版. [3]

《学会批判性思维》;[美]Gerald M.Nosich著;柳铭心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4]

《申辩篇》,《礼记·中庸》. [5]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第七版修订版)(上册);(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6][7][8]

《我们的历史该怎么教》;刘蓉著;历史教学;2009年第3期.

《历史老师应该教什么》;http://book.sina.com.cn;新浪读书;2010年11月2日 11:58. 《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刘立新著;历史教学;2008年第6期. [9] 《德国人怎么上历史课》;龙应台著;http://view.QQ.com;中国新闻网;2007年9月19日,15:05. [10]

《美国人怎么教历史》;牛大勇口述;南方周末记者 张健采访整理;发自广州;2007.5.30.

[11][12]

《日本人是怎样教历史的》;http://www.gzmama.com/thread-1603660-1-1.html.

转引自《Lies My Teacher Told Me》;James W ·Loewen;Published by Simon & Schuster,Inc,New York,Octtober 2007. [13]

《浅谈史料教学视野下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建构》;廖英娥著;http://gd2011.teacher.com.cn. [14]

哥伦布城:http://www.cityofcolumbus.org/.

[15]

《印度安人起源之谜》;世界文明/历史长河;

http://history.chinaiiss.com/html/20079/16/a38d1.html.

[16]

《发现新大陆的不是哥伦布?》;燕赵都市报;2003年11月27日;http://www.sina.com.cn. 《郑和“叫板”哥伦布 是谁发现了美洲大陆》;赵争耀、张哲浩;中国新闻网/中新社. [18]

《华裔学者质疑坤舆万国全图作者 华人绘制非利玛窦》;潘江鲲;中新网文化. [19]

《发现新大陆时间搞错了》;杨波;《北京青年报》;2001年5月28日.

[17]

9

搜索更多关于: 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的文档
批判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m4xp258ne4qfr116rm8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