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职高考漳州八校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2015.12.25
一、默写(12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师者, 。(韩愈《师说》) (2)积善成德,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3)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雁过也,正伤心, 。(李清照《声声慢》) (5) ,愿乞终养。(李密《陈情表》)
(6)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 (7)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8)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李商隐《锦瑟》) (9) ,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0)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11)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12)青泥何盘盘, 。(李白《蜀道难》)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
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慨系之矣 系:附着 B.虽趣舍万殊 趣:趋向,取向 ..C.列坐其次 次:旁边 D.终期于尽 期:期望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 ..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A.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相同 B.两个“以”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C.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不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4..对原文理解和概括有错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在极写乐的基础上引出了对人生的感慨。
B.人生一世虽各有所好,但终会随着时间和心境的变化而变化。 C.人生难测长短,所以“死生亦大矣”。
D.作者感慨人生来去匆匆,难以把握,所以非常悲观。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3分)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3分)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6—7题。(6分)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 ①山楹:指山间的房屋。
6.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试作具体说明。(3分)
7.从此诗的整体上看,采用了什么写法?此诗寄托着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12分)
珍重那些“无用”的阅读
陈佳冉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让我们问自己一句:为什么读书?
②每个人都能给出若干个理由: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指引人生的灯塔,书籍是抚慰心灵的鸡汤??书籍的功用如此之大。然而,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却往往更注重实用: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要的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更便捷的数字阅读,攻势凌厉地抢占着传统阅读市场,浅读、速读、泛读成为新的阅读趋势,“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
③读书的功用显而易见。然而,除了信息和知识,书籍还带给我们思想和审美。法国人夏尔?丹齐格在《为什么读书》一书中说:“在功利主义的世界里,阅读维系着超脱,而超脱有利于我们的思考。读书毫无用处。正因为这个,读书才是一件大事。”“无用”的阅读常常萌芽于一颗对世界敏感而好奇的心,当求知的欲望带领着人类穿过重重迷雾后,收获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人生境界。
④“无用”的阅读不是生存或者生计所必需的。2012年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人们希望通过他的获奖,“唤起国人对好书的热爱,走进书本,沉湎其中,重回20世纪70年代的阅读时光。”在那个时代,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多少青年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
⑤“无用”的阅读看似无用,但一定会留下痕迹。它就像一种文化的渗透,缓慢、恒久、绵密。因为无故乱翻书,因为不带任何阅读的预期,因为起于一种非功利的自发行为,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当女作家铁凝还是一个少年时,她读到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上的题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时,深受震动,她说“这两句话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气。”
⑥阅读的重量不仅是来自于它给你实际生活的帮助,有时更来自于它对心灵造成的重击。“无用”的阅读可以跳脱自己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存在;“无用”的阅读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让我们收获“最难风雨故人来”的感动。一本好书,从来不会因为它的表面
“无用”而折损了它的价值。当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把阅读当作是一种心境的解放,多做一些无目的的阅读、休闲的阅读,而不是说纯粹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完成一门学业,为了考到一个文凭而去阅读。希望阅读能与生活始终相伴。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4月23日)
9.下列对文本内容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书籍的功用虽然很多,但现实中人们看中的大多是它的实用功能。 B. 数字阅读能够抢占传统阅读市场,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便捷性。 C. 第三段引用夏尔·丹齐格的话语是为了论证“读书是毫无用处的”。
D. 第五段叙铁凝之事恰当地论证了非功利阅读行为可带给人的收获。 招教考试 10.文本第二段说,“我们的阅读行为正悄然发生着急剧变化”,请具体说明“阅读行为”出现了哪些方面的变化?(3分)
11.结合文本,简要阐述“无用阅读”的价值。(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瓦
王剑冰
①瓦是屋子上面的田地,一垄一垄,长满了我的怀想。离开好久了,怀想还在上面摇曳着。
②我不能进入瓦的内部,不知道瓦为什么是那种颜色。在中原,最黄最黄的土烧成的瓦,也还是瓦的颜色。
③瓦完成了我们的先人对于土与火的最本质的认知。
④当你对瓦有了依赖的时候,你便对它有了敬畏。在高处看,瓦是一本打开的书。我拆过瓦,屋顶搭下来的长板上,瓦像流水一样滑落,手不敢怠慢,一块块像码字样将它们码在一起。
⑤屋子一直在漏。雨从瓦的缝上淌下来,娘要上到屋子上面去。娘说,我上去看看,肯定是瓦的事。雨下了一个星期了,城外已成泽国,人们涌到城里,挤满了街道的屋檐和学校走廊,后来学校也停课了,水漫进了院子。我说娘你要小心。娘哗哗地踏着积水走到房基角,从一个墙头上到房上去。我站在屋子里,看到一片瓦在移动,又一片瓦动过之后,屋子里的“雨”停止了,那一刻我感到了瓦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