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7/10 16:31: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时间”的意思,修饰“以天幸为长”,其后不可断开,排除B项。 答案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解析A项,“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 答案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解析B项,“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 答案B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解析中外:朝廷内外;儇慧:浮浅慧黠;洎:等到;“岁余罢”是被动句。

参考答案(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很久以后,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

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

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术学问,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术学问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王安石令他的同党吕惠卿承担条例司的日常事务。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很久以后,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召用,他执政长达八年之久。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1~12题。

旅 思

王安石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注①《晋书·张翰传》记载张翰在洛阳,因见秋风,于是想起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意尔”,当日辞官归乡。

11.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诗与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泊船瓜洲》一样,都表现了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B.首联直抒胸臆,诗人奔波南北,韶华老去,身心俱疲,不想再为国征战;一个“愁”字突出了诗人的迷茫。

C.颔联写景,以夸张手法写天地的阔大深沉,并为进一步抒怀做了铺垫;“蟠”“入”二字化静为动,颇见功底。

D.颈联情景合一,“心共远”表明自己心志高远,“影同孤”表明形单影只,诗人虽志向远大却不免有孤寂之感。

解析B项,“不想再为国征战”“诗人的迷茫”错,表现了诗人的思家之愁和国事之忧。 答案B 12.本诗尾联是怎样表现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分析这一联的情感,既要结合注释理解“鲈鱼堪脍”典故的含义,又要结合全诗,理解“慷慨”“悲歌”的原因。要注意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①尾联即景抒情,诗人借张翰的鲈鱼脍的典故委婉地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②面对秋风,诗人虽然伤悲,但依然慷慨歌大志;③虽然思念家乡,但为国事不计个人得失,顾大家而舍小家。

最新精品资料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2mnih9mruo8az813jgo32teb88j4b1005tj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